悼:瓊瑤的電影世界

文章日期:2024年12月08日

【明報專訊】自己才剛在7月出版的台灣電影雜誌《電影欣賞》第199期中發表了一篇〈言情文藝片——瓊瑤電影的革新〉,想不到瓊瑤女士數天前竟自殺離世。

瓊瑤不單小說風行,其作品改編的電影電視劇都曾賣座收視鼎盛。

我自2016年後寫過多篇文章談她作品的改編電影。

這裏揀一些重要之處,再補充一些新材料,嘗試全面介紹一下瓊瑤電影的特色。

瓊瑤成名始自1963年出版的小說《窗外》。但首部改編瓊瑤作品的電影卻不是《窗外》,而是1965年台灣中央電影公司的《婉君表妹》,改編自小說集《六個夢》的一個中篇〈追尋〉。由1965至1983年十多年間,瓊瑤小說不斷被改編成電影,並明顯分成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由1965的《婉君表妹》開始,到1969年由於《幸運草》的票房失利而停頓。第二個階段由1971年鳳鳴公司出品的《庭院深深》賣座開啟,到1973年的《彩雲飛》大賣座承接,一直延續到1977年李行執導的《風鈴風鈴》結束。第三個階段瓊瑤不再把自己作品的版權賣給別人拍,而是與平鑫濤合組巨星影片公司,找導演為自己公司改編作品。這個階段時間上與上一階段略有重疊,因為之前賣出版權的影片尚有兩部未完成。第三階段始自1977年的《我是一片雲》而終於1983年的《昨夜之燈》。之後台灣再沒有她的作品改編。由於1980年代瓊瑤小說在中國内地走紅,1990年在中國内地也曾出現瓊瑤的改編電影。但除了史蜀君執導的兩集《庭院深深》,其他的均沒獲授權。

我對瓊瑤電影的興趣,始自我對華語文藝片的關注。文藝片可以粗略分為言情文藝片和倫理文藝片兩類。在1970年代由於言情文藝片在台灣是主統,「文藝片」這個詞幾乎已等同言情文藝片。而瓊瑤由於名氣大,其改編電影幾乎成了台灣言情文藝片的代表詞,於是一般人對台灣言情文藝片的負面印象,也都歸到瓊瑤身上。最典型的輕蔑之詞包括「不食人間煙火」「三廳電影」等等。在認真看過絕大部分瓊瑤電影及數量甚多的台灣言情文藝片後,我深覺上面的惡名容或適合不少台灣言情文藝片,但加諸在瓊瑤電影上並不公允。我不是為每一部瓊瑤電影辯護,瓊瑤電影當中確有一些劣作,在第一階段壞作品尤其比較多,但是瓊瑤電影佳作也有不少。把瓊瑤電影放在華語言情文藝片的脈絡中,更可以看出她作品如何打破舊成規,創出新的框架然後不斷發揮,令到整個類型保持活力,給言情文藝片帶來新風格新意識。在類型創新之外,瓊瑤電影也捧紅了不少明星,當中女星尤多。下文將以3位女星的代表性演出來描繪瓊瑤3個階段影片的特色和變化。

《煙雨濛濛》 塑造破格女主角陸依萍

由1965至1969年的瓊瑤電影第一階段,短短5年間共拍了25部。中影以《婉君表妹》、《啞女情深》開風氣之先。李翰祥創建的國聯影業公司拍得最多,除了自己出品的《菟絲花》、《幾度夕陽紅》(上下)、《遠山含笑》等,還為別家公司拍攝了《窗裡窗外》。邵氏也拍了《船》、《紫貝殼》和《寒煙翠》3部。這個階段的特色是除了大公司,還有一些小公司買下瓊瑤小說版權改編。瓊瑤累積的中長篇小說不夠用,因此有不少都是用她的短篇來改編,大部分情况下影片都會因而顯得單薄,劉家昌主演的《春夢了無痕》便是一例。從劇情而言,這個階段最能顯出瓊瑤個人色彩的是王引執導的《煙雨濛濛》(1965)。歸亞蕾飾演的陸依萍,由於父親偏心雪姨一房,飽受屈辱,發誓向雪姨那一房的所有人報復。雪姨女兒如萍心地善良,本對依萍友善,但依萍為了報復,把愛情當作武器,把如萍心儀的男子何書桓(武家麒飾)搶過來。後來又掌握了雪姨偷漢,發現其寵壞了的小兒子也並不是父親所生,遂將之揭發,弄到另一房分崩離析。依萍的性格與過去言情文藝片的女主角一點都不相似。她既不柔弱更不是隨時準備為愛郎犧牲自己,而是性格倔強。愛情起初只是她發泄仇恨的報復手段,但是劇情發展下去她為之付出沉重代價,依萍弄假成真愛上書桓,但她利用愛情的手段被書桓所知而與她決裂。以上種種不一樣的處理是《煙雨濛濛》引人入勝之處,因為它的愛情跌盪不再是由父母阻止等外在社會壓力,而是由於女主角的偏執性格引出,非常新穎。放在1960年代的台灣和香港,陸依萍都是一個破格的女主角。十多年前我和一位無線電視的編審同事波哥吃午飯大聊瓊瑤作品,他便向我指出無線著名的長篇電視劇《家變》主角的基本架構便是來自《煙雨濛濛》,我立即有茅塞頓開之感,汪明荃飾演的洛琳原來就是以陸依萍為藍本的。只是《家變》在家庭關係以外還加進了多條事業線,令它有個更宏闊的外觀而已。

歸亞蕾在《煙雨濛濛》的演出令她甫出道便獲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立即成名。她是第一階段瓊瑤電影的代表女星。除了《煙》,尚演出了佳作《女蘿草》。她飾演的靄如戀上有婦之夫,曾多番狠下心腸斷絕與他的來往,但結果都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而一直深陷進去,令二人飽受煎熬。導演林福地並不完全接受瓊瑤的觀點,加進了原配一方因二人的戀受也心靈受創的劇情。林在本片展示強大的場面調度功力,常理用前後景的走位來呈現人物間感情的張力,教人驚艷,我視之為這階段瓊瑤電影最好的一部。《煙》、《女》兩片之外,歸亞蕾還演了兩個階段承先啟後之作《庭院深深》,幾部影片的角色性格都不同,而她都演出感人,難能可貴。

《彩雲飛》 宣告新形式言情文藝片誕生

由1971到1977的第二階段瓊瑤電影,8年間共攝製了14部,數量不再如第一階段的濫,導演主要是李行和白景瑞。林青霞的處女作《窗外》也歸入這個階段。這個階段的水平比較穩定,全都改編自瓊瑤的長篇小說,大都能保留到瓊瑤的創新之處。最能代表這個階段的女星是甄珍。她主演了《彩雲飛》、《心有千千結》、《海鷗飛處》和《一簾幽夢》4部。當中《彩雲飛》值得重點分析。故事述香港僑生孟雲樓(鄧光榮飾)寄居在台灣的世伯家,愛上世伯的女兒涵妮(甄珍飾),涵妮是個「不能擁有愛情」的人,情緒一波動就有性命之虞。結果因雲樓的一次離去而病死。其後心如死灰的雲樓遇到與涵妮一模一樣的歌女小眉(甄珍分飾),漸漸愛上她。小眉是個獨立自主的女性,雖然也愛雲樓,卻一再強調她不是涵妮的代替品。孟雲樓的父親想用給錢小眉的方法來阻止二人的婚姻,遭勃然大怒的小眉斥退。《彩雲飛》前段雲樓與涵妮之戀有着一切言情文藝片的濫調,但它是用來襯托後段小眉那種堅強面對生活逆境的性格。

「涵妮已死,小眉當立。」《彩雲飛》像一篇電影宣言,宣告「茶花女的時代已經過去」,一種新性格的女主角,一種新形式的言情文藝片將要誕生。「茶花女」為過去的言情文藝片定下基調,它用故事中女主角不惜犧牲自己成全愛郎以歌頌愛情的崇高偉大。於是言情文藝片都是感傷的愛情悲劇。林黛主演的《不了情》可說是這種言情文藝片的代表。但瓊瑤電影的女主角不會再犧牲自己,愛情之所以偉大,體現在女主角為了愛情勇敢地面對任何社會壓力以爭取愛情的圓滿,與她一起奮戰的男人才是值得愛的男人。言情文藝片要擺脫感傷成為昂揚的勵志片。

古龍曾解釋自己認識的武俠內涵的精神是「一種『有所不為,有所必為』的男子漢精神,一種永不屈服的意志和鬥志,一種不折不回的決心……這些精神只有讓人振作向上,讓人發奮圖強,絕不會讓人頹廢消沉,讓人看了之後想自殺。」(〈不唱悲歌〉,《大成》第57期)《彩雲飛》之後,瓊瑤式的言情文藝片竟與之異曲同工,女主角同樣擁有「永不屈服的意志和鬥志」,只是表達方式會是溫柔而堅定。《彩雲飛》是新言情文藝片的宣言,而其後的《心有千千結》則是依新原則創作的新典範。

《奔向彩虹》意義豐富 欣賞女性自然美

第三個階段的瓊瑤電影由1977至1983年,8年之間共拍了13部。都是瓊瑤自己擁有的巨星公司出品,自己拍自己的小說。首3部《我是一片雲》、《奔向彩虹》、《月朦朧鳥朦朧》的導演分別為陳鴻烈、高山嵐和陳耀圻。由第4部《一顆紅豆》開始固定由劉立立執導。劉的職責其實有點像執行導演,把瓊瑤和平鑫濤對影片的想法落實,其創作性不如之前一些導演大。平鑫濤在自傳《逆流而上》中強調巨星公司是把電影當事業來經營,不能以業職心態去拍片,所以要控制好成本和製作時間,要懂得宣傳。從市場角度看巨星公司是成功的,在言情文藝片低潮時巨星卻一枝獨秀仍能獲得好票房,它的水準也穩定,瓊瑤每部影片都會引入一些獨特的點子,維持新鮮感。只是劉立立接手後,少見導演的獨特處理,沒有前兩期一些獨特的高水準作品。

這個階段的代表女星是林青霞,13部影片中佔了8部。其中最為獨特的一部是《奔向彩虹》,林青霞飾演山中長大的純真少女張曉虹,富家子羅敬晨(秦祥林飾)不顧父母親反對娶了她。張為了要兩老接受自己,化名丁潔菲改造自己成時尚女性親近二人,兩老十分喜歡她,不知眼前的丁潔菲就是自己一直拒絕承認的兒媳。但敬晨毫不享受這場勝利,他覺得張改變成丁是失去她的自然美,於是在丁潔菲為父親作時裝表演時去踩場,逼問她究竟是丁潔菲還是張曉虹。《奔向彩虹》是部意義十分豐富的電影,除了延續瓊瑤一貫的愛情必勝主題,又從敬晨眼中強調自然美勝過人工美。但是它微妙在假如從妻子的角度看問題,卻會得出另一種詮釋,令到影片遠比它表面的複雜。

以上重點介紹了瓊瑤電影的基本特色。只可惜瓊瑤電影年代雖不算久遠,但有小部分已經失傳了。其中最珍貴的是第一階段她自組火鳥公司攝製的《月滿西樓》(1968)和《幸運草》兩部。假如香港電影資料館收藏到其中一部,拿出來放映的話一定會吸引到各地的瓊瑤影迷來港觀影。

作者為影評人,著有《閒尋舊蹤跡——華語文藝電影源流考》

文˙蒲鋒

編輯˙梁曉菲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