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回(刊於2024年12月6日link.mingpao.com/83518.htm)港大藝術系名譽教授祈大衛講到,1980及90年代香港藝術資源匱乏,恰好成為孕育商業和體制以外在地創作的土壤;今期「講好香港藝術史系列」受訪者、藝術新聞編輯徐曉瑜(Enid)自千禧年代入行,見證藝術市場從「無」到「有」,以及近年藝術圈對創作自由的擔憂。在她看來,當下香港藝術還未「死」,亦非「由治及興」的黃金時期;兩種極端看法之間,她正拭目以待,未知且無法被定義的本地藝術將如何發展。
【明報專訊】上回(刊於2024年12月6日link.mingpao.com/83518.htm)港大藝術系名譽教授祈大衛講到,1980及90年代香港藝術資源匱乏,恰好成為孕育商業和體制以外在地創作的土壤;今期「講好香港藝術史系列」受訪者、藝術新聞編輯徐曉瑜(Enid)自千禧年代入行,見證藝術市場從「無」到「有」,以及近年藝術圈對創作自由的擔憂。在她看來,當下香港藝術還未「死」,亦非「由治及興」的黃金時期;兩種極端看法之間,她正拭目以待,未知且無法被定義的本地藝術將如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