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林冲曬到數碼打印 王建賢「重色」不苟40載 疫後頓變退場 嘆攝影印刷遭輕視

文章日期:2025年01月10日

【明報專訊】隱身幕後,為香港攝影藝術家、博物館及收藏家專業印刷相片四十載的王建賢(賢哥),與上回(2024年12月20日)「攝影印匠」林偉(Robert Lam)一樣,邊做邊學起家。賢哥早在1990年代看重數碼攝影潛力,千禧年代把跨媒介色彩管理技術引入香港。上月他辦了場生涯告別展「隱.現」,現在正攜VR(虛擬實境)相機到處拍。「Arts tech(藝術科技)」、「AI(人工智能)」、「沉浸式」等高科技來襲,平面攝影是否已經落後於時代?賢哥卻說攝影師應該繼續拍,每個人亦要把舊照趁早曬。

【攝影印匠系列之二】

說來尷尬。賢哥在行內聞名的是經手曬成的照片,暗位有層次,光位恰到好處,顏色則演繹出攝影師心中期待。可是,印刷在報紙上的照片,好難達到專業、藝術質素。透過你手上這張紙呈現照片的細節,和專業印刷的困難,大概是不可能任務。

賢哥搖搖頭,坦言應該無解。不過,將錯就錯,紙版讀者可看看版上的圖片,再掃二維碼,用現在普遍質素已經不錯的手機屏幕顯示照片,放大對比,至少能看見光暗細節。若想親眼看見印刷實物,要等展覽巡展計劃成事後。

藝術家、攝影記者余偉建拍攝港島天橋底的照片,是黑白單色,但仔細看會發現日光從圖左上方漸變照進畫面,黑灰陰影下有電車欄杆、大廈外牆縫隙,和粗糙路面。賢哥指這張圖像是近期印刷難度較高的一件。

不同攝影師對詮釋光影各有偏好。自由攝影師、大學講師及策展人楊德銘的兩張照片,就分別有鮮艷紅、橙,和飽滿的藍和黃色,與用色彩艷麗得誇張的照片批評現代消費文化的攝影師Martin Parr風格有點似。雖然風格獨樹一幟,但賢哥說楊德銘的作品不難曬,因合作多年,知道對方偏好,測試一兩次就能達到效果。

曾做Robert Lam員工 曬相驚險但滿足

賢哥自己喜歡攝影,15歲在表廠打工時,已周圍拍風景。他曾是Robert Lam公司的員工:「做咗7年表廠之後,因為鍾意影相,想做呢行。當時(1983年)Robert Lam請人,當其時係好出名、全香港最top嘅公司,去做一定冇死。」

從「Dip and Dunk(吊掛冲洗)」開始學師,賢哥回憶工作情境很驚險。在專業菲林冲曬的要求下,處理相片的空間「黑房」,真的如其名,不可亮任何一盞燈。此般摸黑工作,只能憑空記憶方位,和用手摸確認物件位置,「有時候掛相(到吊繩上)會搖,如果(物件)撞埋一齊呢就會冧,就大鑊」。小員工損壞攝影大師菲林的情况,想來頭皮也發麻——賢哥指久不久會發生,「救到就救,救唔到就只能賠番筒菲林給人,嗰陣壓力好大」。

「當你見到相片慢慢出嚟嗰下滿足感好大。」在這份曬相工作,賢哥確認自己愛上攝影。「影相可以capture moment(捕捉瞬間),永遠留住。(一件事發生)過後,講真如果我哋唔係靠相片,好快就會唔記得啦。」

菲林攝影早被數碼相機取代,現在幾乎人人有一部的智能電話更附帶千萬像素相機。然而賢哥提醒,嚓嚓嚓一秒能按幾下快門的科技發展,反而容易讓人遺失珍貴瞬間:「通常拍完放手機就算,日後搵要搵得好辛苦。仲有個好大問題,係過咗10年、20年或者30年,你係唔一定搵得番張圖,就算張圖喺度,CD可能已經(損壞)開唔番,Zip Drive(極碟)連機都冇再生產。」相比之下,找找牀下底,你或許反而能找到童年印記。

《回望神州》成名作 反覆試出滿意光暗

直至千禧年代初,菲林冲曬行業生意仍興旺。賢哥的菲林冲曬成名作,是攝影師梁家泰以正片拍攝的《回望神州》。

梁家泰當時放棄穩定工作,帶着高檔菲林沿黃河走到西藏。《回望神州》構圖以畫面中人體姿態呈倒三角,上方遠眺淡影群山。賢哥形容相片使用的菲林質素高,暗位層次多如有厚度,要呈現出來需要複雜手藝,當年多數經日本或澳洲公司處理;而且,梁家泰攝下的光影,對比強烈,賢哥說「換句話講,(遷)就光位,暗位就黑晒乜都睇唔到,調番轉你就到暗位有details(細節)呢,光位就爆晒(過曝)」。

此時賢哥已到相片冲曬公司Christco工作。過了幾十年,他才夠膽公開分享自己對《回望神州》的解決方案:用了約6張大相紙,在圖像於含鹽的相紙上成像時,以鏤空了圓洞的卡紙作遮罩,反覆測試局部增加曝光(burn),用更多時間和光線,為圖像陰暗位置細節顯色。

「通常放(曝光)一張相用幾秒,我呢張相最多放咗4個字,真係想放棄,要畀幾多(光)要靠經驗,因為相片唔係淨係得黑白,仲有中間位……放咗五六張先滿意,梗係唔會同老細講,要炒魷魚!」好照片遇上好冲曬師,《回望神州》冲曬成品展出後,賢哥一舉成名,幾年後先後合資和獨自成立公司。

千禧年代置身數碼攝影印刷盛衰

這些話說當年,距離當今每個攝影師用軟體就可以調校影像的現實好遙遠。以後見之明看來,數碼攝影取代菲林似乎理所當然。可是,數碼攝影技術剛推出時,亦少人料到會發展成主流。早早代理數碼產品的賢哥曾「行得太前」,代理菲林過渡數碼攝影的器材產品「數碼背(digital back)」不甚成功。

賢哥沒有放棄自己看中的數碼潛力。2002年,他發現「色差」是早期數碼攝影和印刷的難點之一,引入「色彩管理」技術。「簡單嚟講,色彩管理就係what you see,what you get。Mon(熒幕)、相機、scan(掃描)、output(成品)出嚟嘅顏色好接近。」

透過「熒幕色彩校正器」,色彩管理技術設定統一「色彩描述檔(Color Profile)」,校準從攝影到印刷,每個環節的顏色標準。同樣地,這技術現在看來不新鮮,但隨數碼攝影最終普及,很多行家一度要幫襯賢哥的服務。

拿着3D相機記錄生涯告別展的賢哥,說數碼印刷科技已走到盡頭。不過,他仍然喜愛研究不同質地的相紙。如金屬相紙突顯銀色,Bamboo和宣紙效果柔和,FINE Art Bright White效果如畫作,German Etching紋路酷似粗紋水彩畫紙,對應各種攝影風格需求,與某些相熟攝影師成絕配。

他感嘆2012年前後是數碼攝影印刷的高峰,在傳統黑房冲曬沒落後,博物館和收藏家開始以數碼印刷品的方式收藏攝影,而且當時經濟景氣,攝影師印相需求大,他公司不愁沒訂單。可是,約在2018年後,攝影藝術家們擺了好多展覽,發現回報不成正比,加上經濟下滑;政府近年又推崇「沉浸式」和「Arts Tech」等媒介,數碼攝影印刷行業隨之萎縮。

亦喜VR攝影 信可「兩條腿走路」

行業萎縮了多久,賢哥便守業了多久;最終是什麼原因決定退場,讓一眾從顧客變老友的攝影師,為未來無人幫手曬相苦惱?他說疫後開關,大失所望是主因。「如果形勢係漸變(差),係唔會覺有問題,但開關之後係頓變。」

一間近年新開幕的大商場,營業後擺展覽吸引遊客,有一部分涉及攝影,但相片僅為小張,且放了在角落;他驚覺社會已經看不見攝影和印刷的魅力。

「加上studio(工作室)租約到期,相已經玩到冇得好玩,冇突破空間,倒不如趁機……」原來賢哥一直有VR攝影的興趣,自2005年用立體攝影技術攝下灣仔街景,已消失的龍門大酒樓,已變樣的囍帖街,都被他以虛擬立體保存。他說立體攝影和顯示,會是未來趨勢;裸眼顯示3D、Apple的Vision Pro,以及立體攝影鏡頭愈出愈便宜,都在佐證他的假設。

可是,賢哥一方面覺得平面媒介走到盡頭,一方面又珍重平面攝影,兩者矛盾嗎?他就說媒介走到盡頭,不等於沒價值:「就好似𠵱家大家返轉頭影菲林,但曬出嚟嘅顏色係唔啱嘅,掃描都唔嚴謹,要搵到人曬啱色都搵唔到。」

商業攝影未來可能被AI取代,宣傳照不用親手拍攝,自動生成便足夠——但若一味享受新科技便利,人類可能會忘記按快門的感覺——所以應該堅持拍,繼續曬,賢哥相信現代人應該用兩條腿走路。

文:梁景鴻

設計:賴雋旼

編輯:譚雅詩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人物]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