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設計是門獨立藝術」 片頭匠人四處辦論壇 建創意社群

文章日期:2025年01月10日

【明報專訊】由設計電影片頭到舉辦大大小小動態設計論壇,法國動態設計師Kook Ewo不僅是電影片頭設計的匠人,更是推動動態設計(motion design)教育與交流的重要人物。他參與創辦的「Motion Plus Design」動態設計論壇,已覆蓋全球約18個城市,成為全球動態設計師的重要交流平台。他曾於2023年在香港舉辦Motion Plus Design Satellites小型聚會,2024年又進一步於香港設計營商周將規模更大的Motion Plus Design帶來此城,未來也計劃在東京再籌劃相關項目。如此種種,Kook的目標卻十分簡單:「讓更多人意識到動態設計是一門獨立的藝術。」

初聞動態設計,或不得要領,但深察一二便會發覺其遍佈生活四周。由將靜態的文字轉化成文字動畫到電視台的周年動畫,舉凡將靜態平面圖像經過動態設定呈現出動感的設計,皆屬動態設計,而Kook所專擅的電影片頭,更是當中一大類別。不論是《鎗火》(1999)以黑底白字的方法,配搭經典配樂以書法字體呈現製作團隊及演員名單;還是《阿甘正傳》(1994)捕捉一條在空中蕩漾飄搖的羽毛橫過不同景色,再在片頭曲的烘托下漸次浮現製作團隊及演員名單,再由阿甘拾起羽毛開啟正片,看似簡單,卻需匠心經營。如何在正片開始之前已令人捕捉電影的調性,如何不平鋪直敘地帶出片名、演員等資訊,同時襯托勾畫出電影的主題與性格,絕不簡單,而Kook正是當中的表表者。

Kook Ewo非科班出身 《鬼魅山房》響名堂

雖以電影片頭設計聞名,Kook卻笑言自己並非科班出身。他指自己在1998年開始接觸動態設計,當時注意到法國的電視台開始以更具視覺創意的策略重新包裝節目,探問下得知與動態圖像設計(motion graphic design)有關,之後便開始自學相關軟件,再埋首投入不同電視項目的製作。後來因着不同的工作經驗,機緣巧合下得到製作電影預告片的機會,雖然未曾在院校受訓,成品卻意外地成功,就此展開了設計電影片頭的歷程。耕耘數年後,他在25歲迎來事業的轉捩點——替電影《鬼魅山房》(2006)設計片尾,打開了通往荷李活的大門,開始在國際影壇嶄露頭角,四周也拋來了橄欖枝。

在Kook看來,片頭設計與一般動態設計不同,不單是解釋性動畫或標誌設計,「最重要的是對作品的尊重,要求人深入理解整部電影,從導演角度詮釋作品精神」。他提到有些情况下,設計師甚至會放下個人風格以適應電影的調性。歸因於這種創作性質,縱然動態設計師為數不少,卻鮮見有人專職設計電影片頭。

製片頭須理解全片 信實拍勝CG

Kook談到創作心法時,說儘管科技日新月異,他更鍾情以實拍而非電腦特效製作電影片頭。「相比CG(Computer Graphics)精準的動畫,實際拍攝時發生的種種誤差與『意外』往往更能帶來驚喜。」而當技術更能精確實現創作願景時,也會予人可以實現一切的錯覺,反向扼殺了不少有趣的想法,他也憂慮慣於使用數位技術完成製作的新生代會失去這些「幸福的意外」。如CG普遍被視為能加快製作進程,但若欲以之呈現完美的光影效果,往往是一場耗時費力的噩夢;相反,在現實世界中捕捉光線自然流動的瞬間,不僅來得更有效率,內在於萬事萬物的不可預測性往往也能帶來最動人的藝術效果。一道偶然灑落的曙光、蕭蕭落木掠過鏡頭的瞬間,足以證明一切。

有見CG發展過於迅速,他也提到主要採用數位技術的作品反而更容易顯得過時,即便只是15年前的佳作如今亦已略見如此;但以《七宗罪》(1995)的片頭為例,優秀的實拍作品卻「不會真正變老」,在時間的考驗前呈現經典的魅力。

教學相長尋回創作快樂 網站提供多語教材

深耕片頭設計多年後,Kook開始於法國動畫與動態設計學校高貝蘭學院(Gobelins School, l'École de l'image)任教,他說這段執教的經歷也是令他創立Motion Plus Design的重要契機。他提到,資深設計師多會隨時間定下一套固定的工作模式,提高了效率卻不自覺限制了創意的發揮。教學相長,正在向年輕一代傳遞知識的同時,他從學生自由奔放的思維重新找回創作的快樂。

這段因交流重燃設計火花的教學經驗,也促使Kook思考如何為動態設計創造更大的交流平台。恰巧當時他參加巴黎一些有關平面設計的展覽,卻失望地發現動態設計缺席,於是便與友人萌生創建動態設計博物館的想法,亦即Motion Plus Design的前身。雖然計劃最終未能實現,卻成功出版了介紹專案的書籍。後來書本引起不同人士關注,最終在各界要求下開始舉辦小型活動。首場活動的反應更是出乎意料,原本100個座位竟吸引800人搶票。在不同贊助商支持下,活動也逐漸發展為大型研討會,從巴黎到東京、紐約、台北,目前已在10多個城市舉辦過活動,規模從數百人到近千人不等。回想當初的博物館計劃,Kook笑言「我更喜歡這種瘋狂的旅行,讓動態設計的熱情在世界各地流動」。

如今的Motion Plus Design,或可視作一種講座博物館——定期舉辦論壇,將人們聚集在一起,讓他們分享對動態設計的共同熱愛。不論是開初的博物館構想,還是現在的研討活動,對Kook的意義都很簡單:確立「動態設計」作為一門藝術的認知。他表示,雖然平面設計如今已獲得廣泛認可,但對動態設計藝術價值的認知卻仍在萌芽,故期望通過在各地舉辦論壇,讓全球的動態設計師「每年至少有一次見面和聯繫的機會」,建立一個國際性的創意社群。而透過網絡直播,以及提供8種語言的網上教材連結,他希望能為有志者準備豐沃的土壤。

從巴黎到後來的伊斯坦布爾、鹿特丹,乃至位於亞洲的台北與香港,Kook認為籌備每次論壇都不容易,「每次到一個新的城市舉辦Motion Plus Design,總是從當地人為主的小型聚會,後來再發展成國際性的論壇」。各地文化差異巨大,熱情卻是共通的,社交媒體的普及讓設計師能夠跨越地域限制,交流作品,他看到有時來自各地的動態設計師在論壇相遇時,往往也一見如故。「這種跨文化的連結,正是動態設計最迷人的地方。」對Kook來說,他的角色就是一名「連繫者」,為參加者提供自由創作與交流的空間。

展望未來,眼見Motion Plus Design由一本小書化為一個走向世界的活動,甚至有不少人越洋參加,Kook相信動態設計的信念已經在各地生根發芽,他笑說未來或走回原點——「也許某日,會再有人找我建造一座獨屬動態設計的博物館」。

文:鍾卓言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設計]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