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宋代文學家蘇軾在《前赤壁賦》寫到洞簫之音餘韻悠長,既像怨恨,也像思慕,似是哭泣,又似傾訴,大抵如此,洞簫才成為演奏殯儀音樂的樂器之一。香港都會大學(下稱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講師陳子晉是笛子和洞簫演奏家,他研究殯儀音樂十多年,發現殯儀音樂與粵劇有異曲同工之妙。而這種廣東傳統音樂在電影《破.地獄》也作為配樂出現,讓大眾從此認識南音等傳統音樂文化,陳作為電影配樂顧問,他認為電影與傳統音樂保育有何關係?
【明報專訊】「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宋代文學家蘇軾在《前赤壁賦》寫到洞簫之音餘韻悠長,既像怨恨,也像思慕,似是哭泣,又似傾訴,大抵如此,洞簫才成為演奏殯儀音樂的樂器之一。香港都會大學(下稱都大)人文社會科學院講師陳子晉是笛子和洞簫演奏家,他研究殯儀音樂十多年,發現殯儀音樂與粵劇有異曲同工之妙。而這種廣東傳統音樂在電影《破.地獄》也作為配樂出現,讓大眾從此認識南音等傳統音樂文化,陳作為電影配樂顧問,他認為電影與傳統音樂保育有何關係?
相關字詞﹕每日明報-星期日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