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驗:讀劇《承諾》 聽巴勒斯坦藝術家 戰火下堅持藝術

文章日期:2025年01月12日

【明報專訊】最近在西環一間小書店,上演一個有關以巴衝突的紀錄劇場作品——《承諾》 (The Revolution's Promise)。小小空間坐滿二十多位觀眾,與演員的距離比黑盒劇場還近。劇本由四位香港演員演讀,他們代入巴勒斯坦藝術工作者的角色,嘗試讓觀眾感受其經歷與思考,理解在長久戰火中,為何仍有人相信藝術的價值。

背景

項目:《承諾》 (The Revolution's Promise)讀劇演出

目的:透過是次讀劇製作,讓更多人了解巴勒斯坦人面對的困境,同時借鑑他們的信念,反思堅持的動力

人物:策劃及導演黃朗然、監製及演員劉嘉盈、演員張至煒、歐陽克豪、林浩迪、翻譯鍾益秀

傑寧難民營劇場真實故事

「如果說到以色列,你第一時間會想到什麼?」「如果說到巴勒斯坦,你第一時間會想到什麼?」《承諾》 讀劇演出前,黃朗然向現場二十多人提出兩問題,觀眾只需要心中回答。接下來約一個半小時的演出,四位演員分飾十六個角色,演繹巴勒斯坦的導演、作家、詩人、攝影師和音樂家等。這些角色都是真實存在的藝術家,劇本由創作團隊Artists on the Frontline以他們的個人訪談內容,合輯成橫跨數個時代的故事,曾以不同語言在全球多地上演。

劇場The Freedom Theatre位於約旦河西岸傑寧難民營,其故事為《承諾》的主軸。建於1953年的傑寧難民營,收容第一次中東戰爭的巴勒斯坦難民,巴勒斯坦武裝分子以此為據點,以色列軍隊經常到難民營搜捕。然而在戰火及惡劣的生活條件下,這裏為何容得下一所劇場?

《承諾》由該劇場聯合創辦人Juliano Mer Khamis及其母親Arna Mer Khamis獨白展開序幕。Arna是一位以色列猶太人,從軍時目睹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園、土地及文化被強行奪去,傷痕深深刻上心頭。她決定離開以軍,成為支持解放巴勒斯坦的人權分子及老師,並與巴勒斯坦人——Juliano的爸爸結婚。後來她被禁止在以色列學校任教,便來到傑寧難民營,為小孩子帶來畫筆與歡笑,成立了一間小劇場The Stone Theatre。

對於劇中角色,參與藝術活動為灰暗日子帶來希望。《承諾》 其中一幕反映Juliano與The Freedom Theatre另一位創辦人Zakaria Zubeidi創立劇場的想法,Juliano說:「藝術不能幫你擺脫枷鎖,但它可以牽引和凝聚自由的論述,創造辯論,揭露真相。」他鼓勵年輕學生從戲劇中尋找自己的聲音、身體與自由,作為藝術家的責任是重建被摧毀的文化及身分認同,「首先你要敢於擁抱表達的自由,才有機會擺脫佔領,重獲自由」。難以想像的是,Zakaria曾經想做演員,夢想飾演羅密歐;但在經歷母親和兄弟遭殺害後,他成為武裝反抗組織的領袖,被以軍通緝。「現在劇場回來了,讓我們發展一個截然不同的narrative。」Zakaria不再是暴力抗爭的戰士,致力於以文化反抗侵襲,讓更多人有機會演羅密歐。

不以宣傳方式演繹

《承諾》 讀劇演出由導演黃朗然以個人名義策劃,此前他曾於2021年參與策劃以巴衝突專題活動,演出讀劇《七個猶太小孩——一個加沙的故事》。他去年在網上讀過由文化抵抗組織Artists on the Frontline創作的《承諾》英文版劇本,認為值得在香港演出,受訪時不諱言其一原因是自己支持巴勒斯坦,二來劇本旨在探討藝術的力量,「都好像很適合從事藝術的人,那種面對逆境的力量應要怎樣拿捏、取回來」。去年9月他正式開始策劃讀劇,籌組演出團隊。

雖然黃朗然支持巴勒斯坦,但他對演員說過,不希望以政府宣傳(propaganda)方式演繹劇本。「如果聲嘶力竭地將一些我已經相信的事說出來 ,它變成了一種……我會形容為淪為口號,就會覺得它成為了propaganda。」他分析劇本,約六成內容是角色的經歷,四成是他們的結論,而劇本的美在於每件事都是角色親身經歷過。他們有迷惘時刻,再有些經歷過後才得出結論,「展現的是深邃思考」。他希望觀眾一步步感受劇中巴勒斯坦藝術家的經歷,明白他們的感受、掙扎與轉捩點,以此形式傳遞故事。

觀眾透過演出步入巴勒斯坦人的世界,而演員則更早一步,排練時做了不少資料蒐集。黃朗然最初安排演員分為兩組,一組負責尋找以色列的圖片,另一組則找巴勒斯坦。歐陽克豪是以色列組,很容易便找到很多觀光照片,以及當地美男美女美食;相較之下巴勒斯坦組的照片很不同,「我們也挺衝擊的」。

張至煒說網上尋找到的巴勒斯坦相片,千篇一律是黃黃的建築物,或是很淒慘的場景。反而他在旅遊YouTuber的影片中,找到巴勒斯坦現代、五光十色的一面。當地也有名車、漂亮的餐廳,巴勒斯坦人有其生活的,「是活生生的人」。但轉看難民營,當然是另一番景象。

代入角色 換個角度看巴以議題

除了導演黃朗然,四位演員本身對巴勒斯坦所知甚少。歐陽克豪讀過西史,但坦言以前會避開巴勒斯坦議題,不想了解因「覺得太複雜了」。張至煒常打趣說,之前只知道哈馬斯從某場音樂會捉走一個很漂亮的模特兒,擔心其安危。演員為籌備演出,看過有關傑靈難民營的紀錄片Jenin, Jenin和講述The Freedom Theatre的Arna's Children。張至煒有一番體會:「當你認識多了之後,原來看這件事可以有很多角度。」

同時,張至煒亦意識到以巴問題的爭議性。有YouTuber在影片表示不支持任何一方,只想為觀眾展示多一面,但留言區仍有持不同意見者對罵。以巴長久以來的衝突,背後牽涉宗教因素,張至煒深感無解。值得留意的是,杯葛行動(BDS Movement)聯合創辦人Omar Barghouti在劇中提及巴人遭以軍佔領、種族隔離,種種與以色利政府相關的罪行均與猶太人無關,故開展運動終結這一切亦非反猶,歡迎認同理念的以色列人參與。

排練時黃朗然着演員們思考,演出《承諾》有什麼意義?飾演Juliano的張至煒是從角色出發,想讓觀眾看到新聞以外的巴勒斯坦,原來有些人像他一樣在做劇場。

歐陽克豪飾演The Freedom Theatre現任總監Ahmed Tobasi,現實中Tobasi的社交平台時有更新,交代傑靈難民營現况,常遭斷水斷電。「為什麼打仗還要搞劇場,我也不明白」,歐陽克豪抱着疑問,決定出演《承諾》。他有很多問題,例如Tobasi有沒有打過仗,有沒有被捕過?Tobasi應該見過Juliano和Arna,如今看着《承諾》呈現他倆,那是什麼感受?歐陽克豪想像Tobasi真實的視角,深受觸動,「你想想很多人去了打仗或者被殺,但我(Tobasi)是唯一一個還在(從事劇場),我背負了多少?我會否有一種外人的感覺?但要堅持下去」。

藝術說故事 讓外界看到自己

對觀眾來說,劇中角色生理及心理上的痛苦不難理解,同為人類很自然產生共鳴。有攝影師因拍攝以軍而遭正面槍擊,眼球移位、無法說話。有教民族舞的舞者被審問,對方沒有提供任何犯罪證據,及後她被囚禁一年。有巴勒斯坦音樂家因創作反抗歌曲,遭以軍進行不人道的嚴刑逼供。難以理解的反而是,為何他們在反覆囚禁及折磨下,仍會堅持藝術?

林浩迪說,我們很難想像有母親寧願兒子死,也不想他投降,「他們(巴勒斯坦人)看待死亡的態度太不同了,這件事對我來說非常衝擊」。他相信這份劇本提倡的力量,是透過音樂、舞蹈、文學等各種媒介說他們的故事,讓外界看到自己,「這是藝術靚的地方」。黃朗然也提過,團隊演出《承諾》一劇,這件事本身正是實踐劇本的理念。

歐陽克豪這次演出時,不斷想起幾年前老師一句「相信藝術會滴水穿石」。Juliano也不會預想自己的經歷會在《承諾》出現,劇本甚至在世界各地上演。這位劇場工作者2011年在The Freedom Theatre附近被殺害,遭身分不明的蒙面人開了五槍。不久之前,他才剛指導學生演出《愛麗絲夢遊仙境》一劇。

《承諾》在西環一間書店覺閣演出,黃朗然沒有選擇慣常的演出場地,其一是留意到近年劇場觀眾流失不少,希望吸引一些平時少有接觸戲劇的觀眾。最終六場演出全告爆滿,如導演所想,吸引不少本身關注以巴議題的觀眾。有戰地記者、去過巴勒斯坦教芭蕾舞的老師前來觀賞,「如果我(把演出)放到一個劇場,我不會接觸到這些人」。另一原因是紀錄劇場與知識相關,他很直覺地認為書店是合適之選。書店為觀眾提供優惠購買以巴議題的選書,不論演出方、書店與觀眾均有受惠。

文˙ 朱令筠

{ 圖 } 朱令筠、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梁曉菲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