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穿著東北棉襖的機械人登上央視春晚,邊跳秧歌舞邊轉手絹。看見此般藝術與新科技結合,近日的討論焦點都放在機械人的速度和控制技術。此時筆者想起的是早前參觀「感知之維——萬物與自我的多重探索」展覽時,策展人兼香港藝術館館長(現代及香港藝術)俞俏對藝術科技的看法:「當我們用一些新的device(器械)去處理藝術創作的時候,我們都是要在傳統的創作美學觀再向前走,如果不是,藝術創作就好像普通科技展一樣,只是展示那件科技本身的產品。」
其中一位參展藝術家董永康在導賞時,介紹他的錄像及機動裝置看重結構與美學選擇,讓人好奇在熒幕為視覺主導的藝術科技展覽中,還有什麼隱藏亮點。
訪問相約在假日的城大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的Studio Workshops,那裏擺放了一些木材、金屬和機器,是讓創意媒體學院學生製作布景、道具和新媒體裝置的地方。董永康稱之為「工場」,也是他全職工作的地方,為學生提供製作及技術支援,偶爾也在這裏研究他的機動裝置。董永康去年獲頒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媒體藝術),原以為他跟許多媒體藝術家一樣來自新媒體或編程領域,實則他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
董永康在大學二年級時修讀混合媒介,嘗試以其他物料創作,當時做了一件電解的作品。他把銅線浸泡在導電液,通電後無法預測銅線的「生長」姿態,漸漸長成《樹》,「那時候開始的作品我想和時間有關,又會想很多變化、等價交換的東西」。《樹》對董永康來說具重要地位,是他第一件創作繪畫以外的作品,之後在同校就讀藝術碩士,開始創作錄像及機動裝置為主。他分享轉換媒介的原因:「或者是沒什麼耐性去畫。其實我知道自己想畫什麼,但是去到一個位置就是你看到別人畫了,你就覺得好像沒有需要自己再畫了。」
動態裝置帶動觀者經驗
在藝術碩士的畢業展裏,董永康做了一批作品,包括第一件的錄像及機動裝置《視野之外—它們從不消失》(下稱《視》)和《i / i》的舊版本。作品皆是《視》的延伸,無不與自身相關,董永康淡然地說:「因為覺得條命好似沒有太多不好的事,好順利,很難有什麼可以訴說,這樣的話(作品)就會偏向技術性,還有向自己裏面再發掘。」
《視》的熒幕懸掛在旋轉動態裝置上,影片顯示腦殼以下腰部以上的赤軀,在白色封閉的空間張開雙臂左右轉動,時不時掌拍身體。董永康又稱這件作品為「拍蚊」。他在中大裏捉了幾隻蚊放到白色空間,再用自己的身體體驗觸覺的感知。當他專心想找出那嗜血的飛蟲時,拍打的可能是汗珠,而皮膚與皮膚的碰撞和帶來的疼痛感,讓他重新發現物體的邊界。如不知道背後的故事,或許不會知道拍蚊這回事,董永康說:「作品其實某程度是畀自己多過畀觀眾,所以理解不能是正常。但是作品本身的雕塑感,還有它的動態和空間感,其實都是一個觀賞者的切入點。」
《視》是一組旋轉動態裝置,熒幕會跟着機械移動和轉動,「如果他一直想看影像,他一定會被(裝置)動態影響到,能否aware是另一回事,但他一定會經驗了這件事」,這也說明了董永康不想只做影像、觀眾看完就算的原因,讓他們的注意力放在熒幕以外。透過經驗恍似接通了那觸不到、虛無的影像,與那佔據空間、實在的機械裝置。但中間亦要多一層想像——影片中的身軀大小好比矩形熒幕,裝置的移動模式又像身軀般轉來轉去,跟隨裝置走動同時無意中被引導感受周圍的空間。
「我很執著作品的造型,在學院的話可能是比較偏向形式主義。」董永康把作品當作雕塑般去做,着重結構的安排、部件的比例、裝嵌後的外形,「例如每一粒螺絲的結構有它存在的需要之外,位置都是根據美學考慮而擺放」。着他形容所主張的美學,他沉默想了一會:「實際就一定的,硬朗得來有點柔軟?」尾調上揚不肯定地表示好難講。
弧形平面顯示器各有意味
董永康舉《i / i》為例說明。作品名字的斜線象徵鏡子,兩旁的「i」代表藝術家。懸掛的屏幕各自旋轉,各自播放藝術家對鏡凝視的影像,當屏幕向外時只會見到一個模糊的背影,兩個屏幕面對面時才會看見正面。觀眾要看得更清楚,唯有跟着屏幕移動或靠近屏幕與屏幕的狹縫。香港藝術館「感知之維」亦有展出《i / i》,是2022年的重製版本。董永康說最初版本使用映像管電視機(CRT TV),弧形屏幕模仿人臉的曲線,電視機的體積暗示一個頭部佔據的空間大小。機械的外形和質感與影像相輔相成。
由於當時找燒焊師傅幫忙製造,手工難以做到很仔細而有很多誤差;加上鐵造的吊架笨重,隨年月生鏽,用手觸碰馬上沾上鏽迹,螺絲和電線也因為生鏽轉不開拆不到。
「現在的習慣也是想作品盡量在它必須的form(形態)之內製作,先想它可以怎樣拆掉。」董永康在電腦完成設計後會找工廠幫他製造部件,再自行裝嵌。重製版本主要分為三部分——主架和另外兩面熒幕,熒幕卡上主架,接上電線就完成。而轉動部件使用不鏽鋼外,主要都是鋁,他打開模型軟件仔細介紹:「它(吊緊熒幕的管道)是一條不鏽鋼方通,我不想太厚重的話,只能夠盡量偷薄,但也要維持堅硬,可以承受整個熒幕的力量……」管道又會有中空的位置,營造穿透感,不至過度堅實;兩邊的面板呈梯形,對應原始《i / i》的外形,構建體積和用作擺放電線的空間,平衡重量;屏幕換上LCD顯示器作為鏡的平面,「畫面一直旋轉的時候,就會好像在你腦海裏面,雕塑出當刻照鏡的一個空間」。
藝術系的背景使董永康着重每一個組成部分,摩打、傳動帶、軸承等每一個零件也會安排得有實際作用。看着他拿出生鏽的舊《i / i》主架,然後因不能拆件而調侃吐出的一句「激死我啦」,迅即意會到他顧及動態,也「拘泥」於整個裝置形態的執著。
感知之維——萬物與自我的多重探索
日期:即日起
時間:周一至三、五 上午10:00至晚上6:00
周六、日及公眾假期 上午10:00至晚上9:00
地點:尖沙嘴梳士巴利道10號香港藝術館2樓香港藝術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