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親愛的《開眼》讀者:
你們的「藝術三月」,小隊編輯和記者全部收到了!
對的,不必很有錢,也不必讀過藝術學位,人人都可以界定和欣賞藝術。因工作需要,經常看藝文活動的我們,好羨慕你們用清新角度看畢加索的畫——M+展覽「畢加索──與亞洲對話」、李慧嫻的手塑炻器——香港藝術館展覽「圓夢前行:香港藝術二三事」,以及交易廣場亨利‧摩爾(Henry Moore)的尖環——香港首批公共雕塑藝術。
雖然收到你們的Ig「限時動態」,壽命只有24小時,但《開眼》創刊一年半以來,與大家建立的聯繫,是會持續的。有讀者到日本DIC川村紀念美術館,留念閉館前的時光,也有人與正爭取自身權益的毛利人一樣,會被新西蘭山上的毛利藝術感動。
你可知道,每個人的藝術三月,該有不同模樣?到泰國旅行的讀者,傳給我們當地塑膠籃子層層疊姿態,讓記者想起小時候家品舖,香港製造的日用品,都很漂亮。新界朋友距離Art Basel較遠,倒更方便去舊墟新市探尋往昔小店印記。誰說碗碗碟碟就不是藝術呢?說不定會比藝博會展品更觸動你呢。
開眼同人 上
全城捕捉藝術 贏《開眼》周年禮
參與方法:bit.ly/3DVI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