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什麼是學習?什麼是治療?我們學習技能知識或接受治療,總有一個明確目標;例如學游泳是為了強身健體或學懂求生技能;接受治療是因為健康或身體機能出現問題,要讓身體回復正常。不論學習還是治療,總有一個時限。嬰兒牙牙學語,一般到了兩歲便開始掌握語言能力;一個中風病人想要再次行走,可能需時數年。可是對於嚴重智障學員,學習事物或接受復康治療,過程總是漫長而且無盡。
靈實恩光成長中心位於新蒲崗萬迪廣場,主要服務18歲或以上中度至嚴重智障人士。成長中心是智障學童從特殊學校畢業後,在輪候成人院舍時可以接受治療及學習的過渡平台。現時約有10多個學員,多是20多歲。雖然學員在特殊學校已接受10多年照顧和教育,可是在畢業後因缺乏練習和跟進治療而智能倒退。成長中心設立目的正是為了讓他們繼續接受訓練和復康治療,探索身體潛能和學習能力。
訓練神經線 改善大腦性視障
大腦性視障在嚴重智障的群體中並不罕見,成長中心亦有2至3名大腦性視障學員。他們眼部機能與旁人無異,可以正常接收資訊,惟大腦無法分析眼睛所接收的資訊,導致他們視而不見,實際上無法「看」到這個世界。由於他們雖能看見,大腦卻無法賦予意義,引導他們探索,這些學員常常會「眼定定」,目光呆滯。亦因為大腦長期無法真正為所接收的資訊解碼,導致學員的眼睛會開始不願為大腦服務,視力也會下降。他們與盲人不一樣,視覺能力其實可以透過腦部訓練而改善。成長中心將訓練重心集中於腦部可塑度,透過訓練神經線,讓眼睛所接收的資訊可以透過其他渠道傳達給身體。
人的大腦十分奇妙,有時候失去某一部分能力,腦袋會找到另一條出路作為補償;常說盲人的聽覺和觸覺特別敏銳,便為一例。這些學員通常會在較黑環境接受訓練,以集中光源吸引注意力,希望眼睛可以給予反應。我們亦會以最簡單的顏色和形狀訓練學員眼部,細心觀察他們眼睛所給予的反應,再加強訓練。這個訓練不但漫長,而且結果很難預測:有些學員可能一直無改善;有些學員經過訓練後開始對某些特定顏色或圖案有反應,不再「眼定定」,眼球會開始以微細轉動來探索。
這是一場需要耐性和信心的探索之旅。不但學員在摸索,對於訓練者來說也是一種探險。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有期望,但是會將目標集中於最微小的進步,因為即使1%改善,對他們來說已是向前很大一步,這也正正是靈實「尊重生命.改變生命」的實踐。每一個生命都是獨立個體,對於我們來說,晃動雙手,轉動眼球只是普通不過的事,每個人都做得到;但在他們的世界裏,這些1%進步,可能是經歷很多訓練的成果。以他們的步伐探索身體,再從最微細改變而看到希望,不但是對他們的尊重,也是我們學到最大的課題。
文:羅啟康(靈實恩光成長中心總監、前靈實恩光學校校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