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網站

地圖撕後重構「烏托島」 尋那似港非港處

文章日期:2025年04月11日

【明報專訊】如若有日離開香港,你會如何拼湊對此地的回憶?是童年遊玩的廣場、日日往返公司到家的那班巴士路線,還是在維港兩岸、太平山頂望見的港九夜色?藝術家梁洛熙(Giraffe)大概會用地圖。在離散與重建的浪潮裏,他將地政總署出版的香港地圖拆開再重組,製成心目中的「烏托島地圖」,再用鉛筆繪下20餘張想像中的烏托島故事與風景,構成展覽「一個人的烏托島」。走入烏托島,路連着路,山仍是山,維港兩岸城市風光,是否一如往常?

自身經驗游走 祖輩所住荃灣居中

「似乎大家都在尋找一個似香港,又不是香港的地方。」梁洛熙說,與朋友聊起移民去向,對方說起目的地是一個「似馬鞍山」的地方。他已經記不起朋友到底去往何處,卻仍然記得朋友的形容。受到啟發,梁洛熙將一幅香港地圖拆開,沿着公路線重新拼接、想像,試圖找尋那個想像中的目的地。

似香港,又不是香港,那座城市是怎樣?用逾一年時間拼成的「烏托島地圖」上,18區變成零散的島嶼和聚落,由海上公路相連;荃灣被欣澳灣包裹,漂浮在城市的正中央;維港將整座城市一分為二,一端是啟德碼頭、一端是葵青貨櫃碼頭……約兩米高的地圖幾乎佔據整面牆,行入展廳的觀眾無一不將臉貼近地圖,睜大眼細看地圖中各處。

「無論是『art啲』的人,還是其他朋友,都會用自身經驗看這件作品。」梁洛熙說,大家會在地圖上尋找與自己相關的地區,比如「住邊度、返工返邊度」。至於他自己,在創作時亦是「用自身經驗游走在其中」,例如阿爺阿嬤公公婆婆「四大長老」居住的荃灣,成為地圖中城市的中心,「成個香港,都由荃灣出發」。「烏托島」的香港仍是18個區,卻被拆散成不同島嶼,「我希望有一種互相凝視住對岸的感覺」。

同場廿餘幅鉛筆畫 歷史結合想像

忍不住想像生活在「烏托島」,站在西營盤,也可透過吐露港凝望油麻地,港島九龍與新界,彷彿沒有距離。在梁洛熙這位「創世者」眼中,「烏托島」中的人們過着怎樣的生活?他指向一旁的鉛筆畫,畫中是船灣淡水湖。「1960年時要起船灣淡水湖,於是浸咗幾條村莊。」梁洛熙根據真實歷史,想像被淹沒的村莊場景——村屋沉入水中,書本與報紙漂浮在水面,「我想,如果一個地方要基建,好多時候被淘汰犧牲的就是文化」。畫旁有淺藍色地圖碎片,隱約見到「淡水湖」與「河壩」字迹,彷彿故事與歷史交織,真實與想像重疊。

在梁洛熙眼中,地圖是「有語境在其中」的物料,地圖中的邊界與區域劃分,是一種「被官方認證的話語權」。將現有地圖拆分再重構,拼湊成自己的「烏托島」,彷彿將話語權握在手中,「每個人對自己生活的地方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他說,「烏托島」不同於「烏托邦」,「邦,是城邦、國家的概念;而一個地方四面環海,就可以叫島」。他的「烏托島」上,有自然形成的島嶼,亦有人工建造的橋樑,還有兩塊白色的「境外區域」,「代表對未知地方的想像」。

已知的香港,可以用記憶丈量;未知的地方,可以用想像探索。問梁洛熙,他的「烏托島」,要如何去丈量與探索?他說,不如坐船,沿着維港一路漂流,細看水如何流動,城市又如何變幻,「就當我在異地旅遊」。

「一個人的烏托島」

日期:即日至4月27日(周二休息)

時間:中午12:30至晚上7:30

地點:深水埗大南街202號地舖Parallel Space

詳情:bit.ly/42pXloJ

文:王梓萌

[開眼 藝述速遞]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