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網站

【鹿特丹】荷蘭藝博Art Rotterdam 買賣以外的吶喊

文章日期:2025年04月11日

【明報專訊】香港剛剛過了藝術爆炸的3月,大家回過神未呢?就在Art Basel臨尾衝刺的周末,我去了荷蘭的年度藝博Art Rotterdam。世界各地的藝博都各有其策劃的方式,不但代表其市場定位,更反映該城市文化政策的不同面向。同樣是「賣嘢為主」、「盛會性質」,Art Rotterdam場內有一大片區域讓受資助的新進藝術家展出作品,一眾藝術家更在會場發起反對以軍侵襲巴勒斯坦的抗議。展會折射藝術生態甚至整個社會,商品化、資助化與個人表達、公共參與的張力。

Art Rotterdam有25年歷史,為荷蘭數一數二的藝博會,亦有不少當地民眾入場支持。參展畫廊及團體主要來自歐洲和美國地區,而展場內其中一個區域會展出荷蘭公共資助文化單位Mondriaan Fund每年揀選的受資助新進藝術家的作品。Mondriaan Fund的資助模式跟香港「計劃主導」(project-oriented)、「成果主導」(result-oriented)不一樣。其中一個重要模式是每期挑選合適的申請,獲選的藝術家將得到一年資助,讓他自主地創作自己的作品。所以,這些資助對於新起步的藝術家非常重要,變相補貼他們日常生活,使其可專注創作,而Art Rotterdam今年展出116個受資助藝術家的作品。

這個新星區域似乎比畫廊區域的作品較為奔放,好些亦引人好奇。畫廊始終要兼顧「賣唔賣到」的市場考慮,概念和手法傾向拘謹。新星區有大量大型雕塑,例如藝術家Liza Houben的作品Rhea(2025)。作品為一尊人形泥像立於大水盤中,泥像上方不斷有水滴滴而下,把泥巴濺落,將有形的物質一點一點帶走。它彷彿象徵生命歸土的循環,而水就是不可抗的時間流逝。另外,場內亦有好些作品展現不同地方的文化、歷史和政治。香港藝術家鄭天依就展出有關武漢和花木蘭的作品,反思武漢旅遊業推廣下的符號,觸及性別意象和紀念敘事。

區內過百作品眼花撩亂,但如你細心一看部分作品的說明(多數貼在作品附近牆上的小長方格),或會發現另一則聲明,指出Art Rotterdam今年首次搬往位於鹿特丹南部的大型展覽中心Ahoy作為新場地。然而,藝術家不滿Ahoy去年11月舉辦軍事博覽NEDS,當中的武器買賣商與以軍有關,並即聯繫到以軍持續在加沙地區展開的暴力行為,予以強烈譴責。行動未能引起很大迴響,但就與作品本身產生對話。

站在場內,荒謬感湧至,每個人都用不同的方式活着,明明在同一個場地、時間點,卻做出各異的行為,而那些行為又不一定互相牴觸。我始終認為一個社會怎樣對待藝術和藝術家,和所有不能只被商品化定義的「無為」、「無用」狀態,反映我們相信的價值。這個累人的3月告訴我,不止藝術帶着向外在世界吶喊的本質,每個人透過思考、表達亦可推開經驗的邊界。

文:小東(藝文賞析及評論工作者、Shychat Art發起人、策展人。IG@siutungcreates)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