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網站

{自學叩門達人}「覺閣」創辦人 兩對夫婦、一隻狗 友誼撐起知識碰撞之閣

文章日期:2025年04月13日

【明報專訊】在石塘嘴保德街這條寧靜的掘頭巷,一個白色燈箱尤其顯眼,藍線勾出「knock knock」以及一隻從書本探頭的小狗。開業一年半的獨立書店knock knock又名「覺閣」,以其哲學選書打響名堂,舉辦過主題各異的活動。書店背後是兩對夫婦Noah與Cherrie、Kelvin與Janice,四個好朋友攜手做店主,期盼訪客在這敲開知識大門。香港讀者這幾年對告別不陌生了,但覺閣將結業的消息一出,還是難免不捨。「很想大家特別愛惜這些空間」,Noah深知經營不易,但這是一座城市很需要的。

接棒「舍下」 圓書店夢

開書店的人竟不是從小喜歡看書?「香港教育制度真的給予書太強烈的stereotype」,長駐覺閣的店主Noah憶述在學時,有一段時間都很怕看書,「咪又是要我乖,要我守規矩」。後來他才發現書本的世界很多元,學到很多學校沒教的知識。以前看書等同要寫讀書報告、考試,但Janice說獨立書店的吸引力在於自學,由好奇心牽引,打開一本又一本的新世界。

覺閣的「覺」意指自覺,寄意發掘新事物、認識自己;「閣」在字典的解釋除了是盛書之地,也是玩樂之地,還有一種含義是古代的門擋。Noah指出「閣」的開放性,正正是四人共同關注的,「社會需要一種多元,就算與那個人很不同,你都可以聽他說話」。店主們取中英名稱時,特意沒加上書店二字,寓意這裏不只看書,而是一個有很多可能性的空間。

逛獨立書店一向是Noah與Cherrie的拍拖活動。「就算不喜歡看書,進到書店你就知道,它的節奏是跟整個香港社會很不同」,Noah說書店像是拉住你,要你靜下來、慢下來。後來不少讀者對Noah說過,愛書之人心底總有個開書店的夢想,差別只是願不願意讓想法發酵。他曾在書店「舍下」幫忙,得悉該店將結業,向Cherrie開玩笑說要接手。香港地舖租金高昂,搞書店肯定是蝕本生意,怎麼可能?「太無可能啦,我們笑完就算。」

他們的好朋友、另一對夫婦Kelvin與Janice去過舍下,也很喜歡其環境,竟然心有靈犀問Noah有否想過接手。看着Noah分享書店工作見聞,Kelvin知道他很享受那份寧靜,雖然自己不熟書店,但對好友的夢想倒是很清楚,「我哋都估到佢會想(接手)嘅!」Kelvin與Janice提議一起做,願做蝕本生意的人由二變四,Cherrie都覺得既然年輕何不試試瘋狂,「香港這地方適不適合(開書店),我覺得不要緊,我們至少做了、圓自己的夢」。幸得「舍下」店主無償轉讓,裝潢與大型傢俬基本上可保留,省卻一大筆費用。

四人一狗興趣大雜燴 打破看書既定印象

就此四個好朋友踏上旅途,人人做生意想着賺錢,他們卻是計算最多蝕幾多、如何蝕少些。Cherrie說還有一句常掛在口邊:「希望結業的時候,我們還是朋友。」適逢Noah當時正就讀碩士,較多空餘時間長期駐店,其餘三人則繼續返全職,賺錢養書店(和Noah)。被問到怎樣決定覺閣的風格和路線,四人你一言我一語,好像答不出什麼。「其實我們真的很熟。」「大家都幾知大家諗咩。」「大約估到大家想做咩……我們其實經常見面,所以基本上任何時間都會傾。」他們字裏行間已經答了問題——默契。

Noah透露開店初期未敢果斷入書,試過跟誠品書店暢銷榜頭十位入貨,以為「賺一波錢都好」;怎料到訪的客人完全沒碰過,「我就覺得算了,我們做自己——狠下心腸做一些我們最想做的事」。Noah對哲學書感興趣,正職做教育的Cherrie喜歡繪本,從事輔導的Janice選了一些情緒教育的書,還有Kelvin愛看「獵奇」書,例如介紹紙紮祭品的《人間冥煙》。 當然不忘狗店主、Janice和Kelvin的愛犬檬檬,覺閣亦兼賣寵物用品。覺閣是店主四人一狗的興趣大雜燴。

四人有共識,想打破大眾對看書的既定印象。「很喜歡看繪本的人一星期看了6本,你問他多不多看書,他不會夠膽答你多。」Noah想不明白為何繪本不當成書,書不過是傳遞知識的媒介,知識才應該受珍視。覺閣排列書本時有些巧思,有時故意把不同種類放在一起,希望讀者跳出框框,發掘本不屬自己興趣的書。書店舉辦很多哲學類、理論類的活動,讓人感覺認真、嚴肅,但其實又不僅如此。「品牌的顏色很表達到:『你以為我們是這樣,但我們其實不是』。」Noah和Kelvin天天穿黑白灰,knock knock品牌卻是鮮明的藍色,相信很多朋友對這反差也始料不及。

有次Noah不在,有客人向駐店的Kelvin查問哲學書。Kelvin回想起來也失笑,「咁真係唔識(哲學)呀嘛」,他反過來介紹了幾本自己喜歡的書,例如《人間冥煙》。看似「無厘頭」的推薦,那位客人最終竟然選購,使Kelvin也有反思——在覺閣無需裝作專家。Noah說,覺閣的宗旨正是讓本來毫不相識的人相遇,走出大家本身的領域,學習本質也如是。「很老套地說一句,就是要謙虛。你會發現原來很多人真的很厲害。」像Noah本身喜歡哲學,但對文學書是一竅不通,幸好可向作者和其他獨立書店店主請教。「與其說我們提供了什麼,其實我們袋咗好多嘢走。」

活動多元 講者、讀者平等交流

書只是媒介,覺閣還舉辦大大小小活動,內容涵蓋由法國哲學家德里達(Jacques Derrida)思想,到自殺者家屬、癌症病友分享,還有讀詩會、以巴讀劇,主題相當多元。活動有時無關新書發布,純粹源於店主私心。Noah解釋,店主四人不是從小喜歡看書,接觸書本是因為有想思考、想知道的事,「如果客人走進來,我們只可以給他一次機會嘗試看書,我不會因為那是新書所以介紹,寧願他一接觸的是一本好書」。今年2月舉行劉創馥博士的《黑格爾新釋》分享會,那本書已出版10年,Noah尋遍香港也找不到貨,要請台灣出版社寄來。出席分享會有30多人,最終多達20多人買書。Noah深感滿足,「我們都做了我們的貢獻,(讀者)要這樣的契機,才發現一些值得留意的書」。他因應分享會內容,有時會介紹幾本程度不同的書,讓參加者循序漸進學習。

Cherrie留意到,有些參加者本來沒有哲學背景,但多次出席覺閣的哲學活動後,開始能與講者搭話,提問愈來愈刁鑽。有次覺閣舉辦有關意大利哲學家阿甘本的分享會,講者問在場人士有誰看過阿甘本,結果近三分之二的人沒看過。Noah一方面好奇他們出席的原因,另一方面也體會到覺閣的活動是知識的入門。即使後期知道加價也會獲支持,但他們沒有這樣做,「就算有經濟壓力,吃少一兩餐省一省,其實你都可以來到」。看着講者與參加者平等、熱切地交流,店主們好幾次有感而發,覺得這正是他們當初期盼的畫面。

Noah冒眛發電郵邀請講者,答允比率竟高達99%,有些教授更說沒想過有人會出席分享會。原來不只是參加者,講者也很需要這些平等交流的空間,討論其一生醉心研究的課題。高手在民間,Cherrie發現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在此碰撞知識,各有角度切入,使討論相當精彩。

結業不捨 盼有同類空間

那美好的都看過了,四位店主決定暫時停下來。覺閣上月底宣布將營業至6月29日,當時是下午5時多,有客人當天趕在8時關店前殺到現場。Noah記得他愛之深、問之切的那句——「咩事?」覺閣的Ig收到數十個來訊關心,Noah當下竟無力回覆,「我很少覆唔到,在他們(其他店主)眼中我是工作狂」。但那刻他實在太沉重,「雖然人大了經常要farewell,但原來這件事是有個重量,係咁唔捨得」。

讀者紛紛追問結業原因,Noah說經過解釋,他們也會諒解經營困難。是否到了最初訂立的止蝕位?Noah卻說,其實從未認真計過,「我們現在還沒死,但是還沒想到可持續的方式,去再作更長時間的承諾」。外界看來很多人出席覺閣的活動,但店主們知道仍無法幫補租金太多。在三人養店、一人全職的模式之下,Noah要主力處理所有行政及牽涉創意的工作,也感吃不消。Kelvin補充:「長久下去(Noah)個人會好burnout。」獨立書店經營不易,Noah受訪時亦向同行表達由衷敬意,且感謝一眾書店過往相助。

一如其他決定,四人無需正式開會投票,結業想法也很一致。在覺閣宣布結業後幾天,本地著名YouTube頻道「試當真」在愚人節發表停運公告,及後解釋近5年來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感覺完全停不下來,認為是時候改變。Kelvin也有同感:「有時候結業的時間點是很玄妙的,很努力做一件事,要繼續夾硬鑽下去;還是適當時候要有一個分號呢?」Noah的不捨在於看見香港很需要這些空間,「好希望沒了knock knock,也有其他同類空間」。Kelvin則指,覺閣本身就如一片土壤,容讓不同種子生長,也是時候發掘更多可能。

敲門聲雖輕盈,但任誰也能想起清脆的「叩叩」。覺閣開業不足兩年,在香港書店史留下的足迹或未如前輩們深邃,但仍承載了一眾讀者的美好回憶,更是店主們永遠難忘的經歷。因為書店覺閣,Kelvin和Janice看多了書;因為是寵物友善空間,怕狗的Cherrie要克服恐懼,Noah則史無前例熟知寵物用品。書店的根基是友誼,所幸四人如今仍是默契十足的好朋友。Kelvin說未來可期,因為他們終於有時間再結伴旅行;開書店本來是Noah的夢想,但與好友一起完夢,Kelvin的人生清單也劃掉了一項。

文˙ 朱令筠

{ 圖 } 盧曼盈、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梁曉菲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