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網站

ways of seeing:專注定格 生活之美 黃乾生68載鏡頭人生 攝影熱忱支撐抗癌路

文章日期:2025年05月11日

【明報專訊】昨日是黃乾生攝影展「圓滿‧乾生的內心攝影世界」最後一日,記者日前趕上展覽尾班車,欣賞了這位確診癌症7年的86歲伯伯的攝影作品。從黃乾生對攝影的喜愛和執著、其子女旁觀他影相的模樣,還有照顧他的社工口中得知,「專注」二字在黃乾生的人生裏貫徹始終,同時亦影響了身邊人對生活的反思。也許長期病患者的生活不只有病痛,病痛也不是他們生命的終點。

風雨不改 信拍攝瞬間最珍貴

1938年生的黃乾生16歲成為匯豐銀行維修部學徒,負責高級職員獨立屋的室內外維修和天井清理等工作,他後來獲晉升為維修部主管直至退休。聖雅各福群會(下稱聖雅各)賽馬會安寧頌「安.好」居家寧養服務計劃經理李佩怡說,「他(黃乾生)一生人只做過一份工,我感覺他盡力履行他生命每一部分(的責任)」。作為丈夫,黃乾生則一直兌現對妻子的承諾——每日下午4時前必定回家,其兒子Patrick解釋:「因為媽媽會擔心他(的身體),還有他想幫媽媽分擔一下家務,爸爸經常告訴我要承擔家庭責任」。黃乾生定時回家的習慣跟他的攝影模式及風格一樣,在患癌前後風雨不改。

黃乾生少時喜歡騎電單車,18歲時因電單車跣胎發生交通意外,腳部受傷後決定賣掉電單車,並用所得款項買下人生第一部相機。Patrick模糊憶述爸爸初時向一名喜歡攝影的同事借用相機周圍影,漸發掘到攝影的樂趣。Fujifilm、Nikon和Minolta等牌子,無論是菲林相機,還是數碼相機,黃乾生都有。黃共有12部相機,若要數他最喜歡的,當屬2008年參加富士攝影器材有限公司的攝影比賽,贏頭獎獲得的那部相機——Fujifilm FinePix S100FS,如今這部已收藏起來,不再拿出來用。

黃乾生當年的得獎信包了一層膠,正完好存放在相展的展櫃裏,那張A4白紙經過17年的洗禮卻無丁點泛黃和破損。李佩怡說黃乾生對攝影的熱誠維持68年,他曾贏得10多個攝影比賽的三甲獎項,「但他堅持認為作品的珍貴之處在於其拍攝的瞬間,而非得獎,所以大部分獎狀或得獎信他都沒保留」。展櫃裏那封是黃唯一留下的得獎信。

堅持捕捉微小事物

得獎信旁是黃乾生於不同年份去「香港花卉展覽」的入場券,Patrick說爸爸每年都會參加花卉展的攝影比賽,拍攝現場盛放的花朵,並為香港小姐造像。黃乾生喜捕捉人、植物和動物的神髓,Patrick形容黃影的都是「微細的東西」。記者看今次相展的作品,有黃乾生在深圳洪湖公園拍下的荷葉——荷葉上是晶瑩剔透的水滴,水滴在黃的鏡頭下的樣子像凝固了似的,亦有報喜斑粉蝶停駐花苞的模樣。黃乾生看來很喜歡記錄大自然?「他工作的銀行在山頂,他以前上班要行山」,Patrick說黃乾生行山會順道拍攝周圍的生態,久而久之累積了很多靜態的植物寫真。

Patrick記得某年夏天,他陪黃乾生到澳門影荷花,當時氣溫高達35度,熱得陽光折射池水似海市蜃樓,「我比爸爸還年輕,卻熱到受不了要買水喝,但爸爸仍原地不動,只為捕捉很微小的時刻,可能只是一滴水珠、荷花的形態或者小鳥的一個動作」。Patrick讓黃乾生補水消暑,黃乾生卻全神貫注於其攝影世界中,那份對攝影的專注和堅持感染了Patrick,「我為他感到驕傲,因為他一直貫徹(他的行事原則)」。李佩怡頓時想起黃乾生告訴她,青馬大橋開幕當日,黃乾生在行山,他覺得某個位置適合拍攝青馬大橋的開幕煙花匯演,便告別同行好友,「在那從下午3時多等到8時」。

Patrick說黃乾生一直遵守「下午4時前回家」的不明文規定,如設了生理時鐘般「看差不多夠鐘,就會立刻看表留意時間」,只偶爾「overrun(拍攝超時)」。因為要守時回家,黃乾生多數在日間外出拍攝,例如長洲太平清醮,黃乾生會拍飄色巡遊和平安包,唯獨少了搶包山,Patrick解釋「時間太晚了」。

子女進入攝影世界 讚父親視角獨特

黃乾生有固定攝影主題,例如太平清醮和譚公誕等,Patrick指黃以前會剪報記下大型活動和節慶的日子,並自行規劃交通路線到現場拍攝。自從黃乾生於2018年確診癌症,他的狀態不佳,出遊必須有人陪同,Patrick和家姐阿寶開始融入爸爸黃乾生的攝影世界,沒運動習慣的阿寶更願意跟着黃登山影自然風光。「不管乾生想去哪,她(阿寶)都盡量去,即使是陡峭的老虎頭山」,李佩怡說。

Patrick兒時常見黃乾生在廚房鑊炒防潮珠,用來吸濕保護相機、節慶時則必定到公園拍照,「如果是家庭聚會,他也會拿出相機影相」;到Patrick長大結婚,黃乾生依舊用鏡頭記錄經典時刻。黃乾生習慣將相片上載到Google雲端硬碟,將其攝影作品共享給親友。惟到後來聖雅各社工家訪,黃乾生將每一張相的內容向社工講解得鉅細靡遺,Patrick才發現爸爸數十年來拍過逾10萬張相,卻仍能清楚記得每張相背後的攝影故事,其中包括一張清潔姨姨拿着掃帚、笑容燦爛的相片,在相裏,姨姨比身後的國際金融中心還要高。Patrick說社工家訪前他從未注意到這張相的存在,直至黃乾生向社工解釋他將相中人物拍出一種「與天比高」的意象,想帶出職業無分貴賤的信息,Patrick大受觸動。Patrick也喜歡黃乾生在灣仔星街拍下的兩隻小狗與倒影,他說:「我雖然不太懂攝影,但我覺得爸爸將牠們的神態捕捉得很好」。

分享作品感染他人 傳達病痛外生活可能

黃乾生7年前確診癌症後,經醫院轉介至聖雅各的安寧服務,李佩怡猶記得她2019年初見黃乾生,黃完全投入於攝影的模樣讓她印象深刻,「他在過屬於自己的人生,而非一個病患的人生」。也如Patrick所言,李佩怡與同事常收到黃乾生傳送的攝影作品,李從而感受到黃乾生既熱中攝影,也熱愛分享。

從前周圍影的黃乾生罹癌後不能經常外出,也不能如從前般奮不顧身,在難行的樹林裏穿梭。Patrick說情况許可下,他和家姐都會陪黃乾生出行,「其實有機會外出,還有家人陪伴,能感受到他(黃乾生)是雀躍的」。黃乾生曾說攝影是他的精神食糧,也是他的人生意義,Patrick認為「沒有攝影,爸爸會很傷心,心裏好像缺了一些東西」,攝影也成為黃乾生熬過病痛出院的目標。「攝影讓爸爸尋回自我,也證明他(復原)能重返社區」,因此Patrick與聖雅各一起為黃乾生策劃了攝影展。攝影展展出黃乾生拍攝的逾百張相,並按植物、動物、風景及社會文化分類。李佩怡說黃乾生出席展覽開幕禮後,曾發信息告訴Patrick:「今天有家人陪伴,這個相展的開幕無憾了」,她盼望黃乾生的相展能讓觀眾明白病人的生活除了病苦,還有其他可能。

不少參觀者在攝影展留言分享感想,有人生日到訪並受黃乾生的相片感動,說是感受到生命的堅毅,也有人受黃乾生患病仍不放棄攝影所感染,說要重拾對跑步的熱情。身兼母職的李佩怡則領悟到她要多陪伴家人,她反思「子女幼時喜歡什麼,父母便買什麼;子女長大成人後,能為父母做點什麼?」而Patrick兒時,黃乾生送他《百變雄獅》系列的公仔,如今他則帶着公仔陪黃乾生影相,不時也會默默拍下父親攝影的神態,用鏡頭記錄他眼中父親的攝影世界。

文˙ 姚超雯

{ 圖 } 姚超雯、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梁曉菲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