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擴大回收種類 增加配套 人人可做即棄電池回收員

文章日期:2025年05月18日

【明報專訊】垃圾徵費暫緩實施近一年,不知政府是否如一年前般,仍聽到社會對政策「有很大的反對聲音」?「即棄電池回收計劃」發起人張秀虹(Royce)見到的是自發回收風氣盛行,只是香港回收配套有限,她因不滿「綠在區區」回收環保站無法接收即棄電池,遂發起行動,如螞蟻搬家,與同伴收集港九新界的電池,送到中下游回收商。全球盛行環保,重視社會責任,回收即棄電池為何還這麼艱難?我們找來家居回收公司The Loops及環保署來解答。

政府僅回收3種充電池

這問題有多種答案。第一是即棄電池經濟效益較低。即棄電池的學名為「原電池(primary battery),其電力耗盡後難被充電再用,常見種類有碳性和鹼性電池等。以碳性電池為例,它由鋅殼、碳棒、氯化銨、二氧化錳和碳粉等物料組成。

即棄電池的金屬外殼有較高回收價值,可是比起含有鈷(可製造磁合金)、鎳和鐵(可製造不鏽鋼)或鎘(可製造充電池)的不同種類可充電電池,即棄電池回收價值仍算低。市場分析公司Precedence Research統計指,2025年全球鋰電池回收業利潤約為130億美元(約1014億港元),預計2033年達約857億美元(約6685億港元)。

截稿日前,記者找不到全球即棄電池回收業利潤數據,可能恰恰反映它的回收市值有多匱乏。手持即棄電池的你從居所下樓,可能會見到環保署「充電池回收計劃」的藍色回收箱——不接受即棄電池;再多走幾步到「綠在區區」,被告知「不好意思,我們不收」。

環保署回覆記者查詢指,署方與業界共同推行的充電池回收計劃,回收及循環再造由家居產生的3種常見充電池,分別是鋰離子、鎳氫及鎳鎘電池。由於即棄電池所含金屬的回收價值較充電池低,而循環再造設施主要位於外地,出口回收處理涉及高昂費用,亦增加碳足迹,不符合經濟和環保效益,所以計劃沒有涵蓋即棄電池。基於同樣原因,綠在區區現時亦沒有計劃回收即棄電池。署方指會密切留意本地回收市場的發展,適時檢視綠在區區可接收的回收物種類。

即棄電池、家居固體廢物同送堆填

Royce曾在2020年期間擔任綠在區區回收員,當時她曾回絕滿心歡喜、儲了一袋即棄電池的市民。「很多市民都有這樣的疑問,究竟即棄電池為什麼不能回收呢?中國其實是有即棄電池回收業。」中國物資再生協會資料顯示,2019年即棄電池回收量約2.5萬噸,充電池回收量則為21.1萬噸。

「那次事件刺激我去研究,我打過電話給環保署。」Royce指當時署方職員讓她棄置即棄電池,不需回收。署方亦回覆記者查詢指,「鼓勵市民盡可能使用可在本地回收的充電池。至於一般的即棄電池,只需與普通家居固體廢物一併棄置便可」。

上述答法無法滿足如Royce一般熱心保護環境的市民;本月初她召開民間討論會,有十數個同樣希望回收即棄電池的市民出席。Royce翻查資料發現,即棄電池還有多種金屬成分未被充分回收利用,如鉀可作化學肥料。

討論會後,有人提出影視業、舞台工作、宗教場所等,難轉用充電池,因為一般充電池單次充電後的使用時間通常不及即棄電池;充電池自放電率亦較高,即長時間不充電,電量會流失較快。也有人說部分電子產品無法使用充電池。記者根據立法會2009年資料估算,目前香港每年即棄電池棄置量達1000至2000噸。

自發收集行動遇阻

第二種答案,是即棄電池污染較低。消費者委員會2020年撰文,提及即棄電池需50至100年才能分解,其測試報告顯示市面AA和AAA碳性電池多有一定重金屬鉛含量。不過,環保署回覆會方稱,大部分在港出售的一次性電池不含更具毒性的汞(即水銀),且本港各堆填區設有防滲漏層,廢物滲漏液會送往污水處理設施,認為棄置即棄電池不會造成嚴重污染問題,這也是美國和日本等地常見的處理方法。

Royce自行回收即棄電池,不是源於「勿以善小而不為」,她認為電池內的汞、鎘和鉛等有毒物質難自然分解,並非小事。而香港市面電池亦未完全如歐盟新《電池法》般,要求標示汞(若含量超過0.0005%)、鎘(若超過0.002%)及鉛(若超過0.004%)(上述消委會測試便有相關例子)。

讀到2015年前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網民查詢的回覆,再讓Royce堅定回收決心。李克強說,環境保護部的廢棄電池污染研究顯示,廢電池隨生活垃圾處理,可能造成額外環境風險,如焚燒電池導致其中的鋅混雜於飛灰中,增加飛灰的處理難度。雖然環境保護部不鼓勵在缺乏回收技術經濟條件下收集即棄電池,但當時曾跨部門研究制定相關回收利用方案。

綜觀兩岸三地,台灣的即棄電池回收配套最完善,超市、便利店甚至加油站都有回收點;內地的回收方案則較複雜,《長江日報》2021年報道,部分超級市場一度設回收服務;市城管委環衛科建議放入一般垃圾桶,部分政府部門表示會上門收集,有些則說可以交給社區或街道辦。

Royce開設社交平台專頁,聯繫不同市民、裸買店,定期收集各人儲起的即棄電池,也設回收街站,運用網絡表單讓人預約回收,當中多為2A筆芯電池和鈕扣電池。收集足夠數量後,她和義工會透過一間電器公司,送往回收商「科域」。

2020年至2023年,Royce和團隊代收了約607公斤的電池,2024數字差不多翻倍至約1194公斤。他們沒有申請資助,數字增加亦沒有額外營運費,反而搬運得手瓜起腱。然而電器公司告知,今年4月中起暫停運輸即棄電池至科域,令Royce一行人有點頭痕,已暫停回收行動。

缺中上游收集商 大量收集須領牌

關於回收即棄電池的難題,還有一種答案:因為未有具創意的回收商業模式。The Loops創辦人黃靖羲(Jorch)說,2000年代初,全球資源回收的思維以物料的經濟價值主導,傾向回收較能重製成產品的物料,但近年有所轉變。「慢慢未必只是收有經濟價值的東西,想減少廢物量和污染。」他指其他地區開始回收即棄電池,與這個轉變有關,但即棄電池未成為主流回收物料。

香港不缺乏即棄電池回收商,只是缺乏產業鏈配套。科域網頁顯示,其提供即棄電池收集及無害化處理服務,會上門收集電池,分類、測試、放電、封裝,最後是出口或冶煉處理;這些服務少有宣傳。該公司未回覆記者查詢,最終出口目的地是何處。據Royce了解,科域的服務收費;Jorch的家具回收服務業務涵蓋即棄電池,下游回收商亦是科域。

近年商界流行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環境、社會和管治),着重碳排放審計。2023年起,facebook聯絡Royce,參與即棄電池回收計劃,使她鼓舞。這讓她考慮成立公司,代收即棄電池,補充科域以外的產業鏈中上游角色,暫時計劃定價每5公斤收費217元。在她組織的民間討論會中,有裸買店東主說,不少上市公司需提交ESG報告。她觀察到不少醫療機構為保機器運作穩定,恆常使用即棄電池,想來會有大量回收需求,有一定誘因光顧代收服務。Jorch也認同,ESG興起,讓他公司的業務有所提升。

在本港大量收集即棄電池,需要申請相關牌照。環保署回覆道,根據《廢物處置(化學廢物)(一般)規例》,在任何工序或行業活動進行期間所產生的廢物,若含有規例所指明的任何物質或化學品(如汞、鉛、鋅化合物),且其狀態、數量或濃度均足以導致污染或危害健康,或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則屬於化學廢物,須受《廢物處置條例》及上述規例規管。然而,家居所產生的廢物可獲豁免。

署方續指,經營即棄電池回收業務的公司,須根據上述法例為存放廢電池的處所向環境保護署登記為「化學廢物產生者」,並須妥善包裝、標識及存放化學廢物。同時亦須委聘持牌收集商收集化學廢物,並運往持牌化學廢物處置設施處置或循環再造。若市民把小量即棄電池送往電池回收商則不受上述法例規管。

Royce正申請成為「化學廢物產生者」,未知能否獲批,或需另租工廠大廈單位,才能符合相關規定。她的願景是最終人人可以充當即棄電池回收員,購入幾百元的「電池放電器」,將電池無害處理後交給回收站或公司,既節省處理工序,又可掙取收入。

十多年前有環保公司自發收集即棄電池,儲了十多噸電池,苦無下游處理商去路。每每說垃圾徵費或收費,可能予人好大壓力;如果從下而上回收電池(乃至其他物料),或可成就一個循環經濟。

【電池回收篇】

文˙ 梁景鴻

{ 圖 } 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王翠麗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