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英美習俗,聖誕節會吃火雞,據說英王亨利八世是開創者。但火雞味如嚼蠟,且又大隻,尋常五六個人都難以打發,所以我實在不敢恭維,就算是聖誕,乾脆吃隻炸子雞美味和受用得多。
聖誕節烤火雞 一雞五吃
台灣才子詹宏志太太王宣一,生前撰文講廚房做菜經歷時便有提到,聖誕節烤火雞,過一下洋人節慶,但後遺症是,火雞個頭大,要食足五餐才可把整集雞打發的生活趣事:第一餐吃原隻火雞;第二餐把剩下火雞片肉做三文治;第三餐再把肉撕下或切成條狀,再加入青瓜絲、麻油、醬油拌在一起,做成山東燒雞;第四餐把餘下的碎肉做意大利粉;最後,把雞骨架加白菜和粉絲做湯,一雞五吃。單是看,都覺得吃得費勁和辛苦。
我心中一直有個不解之謎,為何火雞的英文名稱和土耳其會一樣,都叫Turkey?火雞的原生地是美洲,似乎與土耳其風馬牛不相及。直到後來看了一本書,史丹福大學教授Dan Jurafsky所著的The Language of Food,才得悉答案。
非洲珠雞跟美洲火雞有何關係?
16世紀,葡萄牙銳意擴展海權,於是探索新航路,並發展新的貿易路線,逐漸涉足西非海岸。當時除了搶奪奴隸外,還作黃金、象牙、香料、禽類等貿易,當中便引入了非洲原生的「珠雞」(guinea fowl),因為它們來自突厥人(Turks)統治的土地,如馬穆魯克(Mamluk)王朝,因此當時叫土耳其雞(Turkey cock)。
答案開始有點眉目,但讀者還是會問,非洲珠雞又跟美洲火雞又有何關係?雖然葡萄牙探險隊當時沒有去美洲,但Jurafsky教授估計,他們與西班牙這競爭對手,在海上的島嶼(諸如補給站)相遇,因此也得到了火雞。另一方面,為了保持海上優勢,當時葡國對海上探險隊實施嚴格法令,限制他們出版或發表航海圖,以免透露探險旅程和路線的詳情和資料,否則甚至會判以死刑。在這種情况下,外人難以得知葡萄牙人船上的禽鳥是來自美洲還是非洲。英國人在安特衛普(比利時港口)這貿易集散地,從葡萄牙人那裏購得這兩種外觀接近的禽鳥時,易生混淆,因此便把美洲原生的火雞,誤作非洲原生的珠雞。後來,在集非成是下,也成了今天大家把火雞叫作turkey的因由。
諷刺的是,近年土耳其認為國家與火雞英文叫法一樣,是損害國定形象,2021年底,該國總統埃爾多安下令避免使用Turkey,而改叫Türkiye。土耳其廣播電視公司國際頻道便直接指出,這是為了避免土耳其與火雞的貶義聯繫起來。或許,這也是「說好土耳其故事」工程的一部分。●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