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埔藝遊 村民視角觀畫賞瓦

文章日期:2024年09月27日

【明報專訊】「谷埔怎麼去?」在搜索欄中輸入谷埔,可以見到不少「行山攻略」,全都指向同一條路:由港鐵粉嶺站搭小巴至鹿頸總站,再沿山路步行45分鐘左右才到。其實,谷埔還可以搭船去。谷埔居民不像遊客般用近一個鐘行山,大多選擇持「禁區紙」,由沙頭角碼頭搭船至谷埔碼頭,全程不到10分鐘。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建築與城市研究中心「谷埔願景」團隊(下稱「谷埔願景」團隊),邀請藝術家沈君怡在「谷埔客廳」舉行秋季展——「谷埔喺個島?」,從村民視角,發掘行山之外的谷埔故事。

到訪谷埔前,「谷埔願景」團隊給出兩條交通指引:搭小巴再行山,或提前申請「禁區紙」,到沙頭角碼頭搭船前往。前者耗時長、需步行;後者顯然更快捷、更輕鬆,但出於對「禁區」的不了解和錯過船的顧慮,記者最終選擇行山前往。由車站轉入村道,再轉入樹林;腳下的路也從柏油馬路,轉為青石階,再轉為層疊的枝葉。林外氣溫超過30℃,林中卻有微風陣陣。

走到林的盡頭,望見海,望見對面的沙頭角,卻望不見谷埔到底在何處。山重水複疑無路之際,對岸的沙頭角碼頭駛出一艘船——船上載着「谷埔願景」團隊和藝術家沈君怡,正朝着大環海灣內側駛去——海灣懷抱中,正是谷埔。

「行山勝地」前傳——圍海造田

「對於外來人,谷埔需要行山才能到達;但對於原居民,海上交通工具才是他們出入的主要方式,」沈君怡說。這一過程似乎與記者行山、藝術家和團隊搭船相似,她笑說,交通方式的不同,將到訪谷埔的人分為insider和outsider,這正是是次展覽的開始——「谷埔喺個島,問號。從這個問題出發,希望從當地人的視角看谷埔,探討這個地方與海的關係」,沈君怡說。

村民眼中,谷埔到底是個什麼地方?「谷埔願景」團隊成員、香港大學建築系教授王維仁講解,谷埔是一個客家村落,十七世紀末,大批客家移民遷入新界,聚居沙頭角一帶,圍海造田、建堤防潮。伴隨人口增加,沙頭角地區往來貿易不斷增加,谷埔成為沙頭角海和船灣東北海岸線的交通轉接碼頭,日益繁華。谷埔先民在此建村造田,發展鹽田和水稻。到1930年代初,啟才學校在谷埔村民籌資下建立,「谷埔40歲以上的人,大概都在這裏畢業」。至1940、50年代,谷埔發展進入全盛時期,學校也擴建新校舍。直到1970年代後,谷埔因交通不便、產業原始,居民逐漸外遷,許多耕地就此廢棄成為沼澤,再長成紅樹林;谷埔也因此成為人煙稀少、風景優美的「行山勝地」。

是次舉辦展覽的「谷埔客廳」,正是啟才學校舊址。「谷埔願景」團隊於2021年收到鄉郊保育辦公室鄉郊保育資助計劃的邀請,探索和保育谷埔地區。王維仁第一眼便見到啟才學校的保育價值——「學校建築風格受到當時南洋式殖民建築的影響。有趣的是,(啟才)學校和廟宇協天宮在同一建築中,這可能是香港第一個這樣做的混合使用建築。」在盡量維持原樣的情况下,王維仁及團隊為校舍翻新和改造,並將此處設為「谷埔客廳」,開展「藝術谷埔」計劃,希望透過藝術來保育谷埔。

4名駐村藝術家演繹四季展覽

有客廳,自然要有人。配合四季節氣,「谷埔願景」團隊邀請到香港現代水墨畫家管偉邦、蔡德怡、沈君怡、陳鈞樂4人作為駐村藝術家,開展春夏秋冬四季展覽。是次秋季展由沈君怡創作。家住粉嶺的她,曾行山經過鹿頸一帶,並使用當地赭石、泥土製成顏料,繪下沿途風光。籌備「谷埔喺個島?」的過程中,她跟隨當地村民的腳步,搭船往返谷埔,並使用當地物料和元素,試圖記錄下村民眼中的谷埔。

展覽的第一部分,是畫作《谷埔是個島》。畫中,上面是山,下面是海,山海之間,是綿延百年的谷埔。「這是我想像中的谷埔全景」,沈君怡說,「仔細看,畫中有谷埔的碼頭、燈塔、狗仔、紅樹林。再望上去,可以見到村中的牛、一排客家村落」。觀看畫作,宛如親自走入谷埔村中,聽見狗吠鳥鳴,聞見村道中淡淡牛屎味。畫面的左上角與右上角有拱形圖案,使得整個畫面彷彿是從窗內向外望的視角。沈君怡解釋:「啟才學校的建築好多都有圓拱形,這幅畫正是從啟才學校望出去的所見。」她回憶,展覽開幕當日,曾有村民表示,畫中場景正是自己在啟才學校讀書時,透過窗戶望見的風景。「我作為外來者望見的風景,和村民的兒時回憶產生了連結」,這令她十分觸動。

展覽第二部分以谷埔建築為主題。從「谷埔願景」團隊對啟才學校和谷埔各類民居的測繪圖為基礎,沈君怡創作了8幅作品,用山水畫筆觸,探討人、樹與建築的關係。畫中的樹木瘋狂生長,穿過牆壁,撐開門窗,在荒廢無人的建築中盡展生機。沈君怡指︰「谷埔有許多無人居住的建築,已經被植物撐壞;但正是因為有這些樹,建築的某些部分才不會徹底垮塌。」這種自然活動與人類建築間的平衡,令沈君怡感到十分有趣。「同時,在中國畫中,樹常常象徵人」,沈君怡解釋,隨着谷埔人口流失,許多建築中不再有人,但只要仍然有樹,便有生命力。

展覽在新校舍課室E舉行,走入展廳,牆上斑駁的黑板、生鏽的桌椅,彷彿將時間凝住,將觀眾帶回過去。仔細看,課桌上擺放着青綠色的「書」——這正是展覽的第三部分,用當地新舊瓦片作原料,畫上「格仔」,瓦片便成為課桌上的書本,邀人閱讀。沈君怡希望可以藉此吸引觀眾:「瓦片之下,這間屋子裏,藏着什麼故事呢?這件作品就這樣攤開,讓人閱讀和探索。」

藝術連結 「針灸式活化」

走出展廳,回到真實的谷埔。雖然有船與路連通外界,但出入谷埔仍然不易。在沈君怡看來,或許正是因為交通不便,出入不易,才使谷埔經過數百年仍能維持寧靜而不被打擾的原貌,「就像日本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每個展覽都在不同地方,需要開車前往,其實比谷埔更不方便」。正是這些「不便」,使路途中的體驗也成為藝術的一部分,「如果你行山進入(谷埔),你可以感受沿途風景,這些時間不是浪費。你在行山的過程中,感受這片土地」。

藝術,引領遊客探索遙遠的谷埔;對於谷埔而言,發展藝術又有何作用?「我不敢說藝術一定可以保育鄉村,但藝術一定能給鄉村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王維仁回答,發展藝術,為離開谷埔的村民帶來重返谷埔的理由,亦吸引更多遊客拜訪谷埔。「有人來,便會帶來經濟;有人維修這些建築,便是一種保護」。他觀察到有旅行社想開發谷埔旅行團,但他希望通過「藝術谷埔」計劃,「不同於手持麥克風的旅行團,而是用更文化、更溫柔的方式」,保護谷埔獨特文化氣質的同時,實現「由下而上、由點到面」的鄉村保育。

藝術谷埔2024秋季展:谷埔喺個島?

地點:新界北區沙頭角谷埔新屋下 谷埔客廳

日期:即日至10月31日

時間:周五至周日上午10:30至下午4:30

(需提前預約,及按需要申請禁區紙)

詳情:bit.ly/3MSg18U

文:王梓萌

設計:賴雋旼

編輯:譚雅詩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一場show一次旅行]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