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網站

好去處﹕了解水庫歷史 走入自然生態 重臨大美督 船灣深度遊

文章日期:2015年10月06日

【明報專訊】踏入秋季,最適宜郊遊!今期介紹的大埔大美督船灣淡水湖主壩一帶,相信不少人非常熟悉,甚至已感厭悶;但沿途的水庫歷史、自然生態,你又了解多少?當你一邊走,一邊了解到香港1960年代的缺水情况,同時細聽鳥鳴,親子間來一場比賽,鬥快認出雀鳥品種;這樣,看似見慣見熟的路徑,又多添了幾分趣味!

主壩繼續走 副壩好風光

提到大美督船灣淡水湖主壩,即時想起一條大家非常熟悉的單車遊路線﹕由沙田開始,途經大埔至大美督,以主壩為終點;但其實,旅程仍可繼續,只要沿着主壩繼續前進,可抵達副壩,站在那裏的高處可以欣賞到醉人水壩景色。

除了踏單車外,大家亦可於大埔墟港鐵站乘搭巴士75K或專線小巴20C,至大美督巴士總站,從大美督家樂徑入口處旁的路口,步行數分鐘至主壩。主壩至副壩約長3.5公里,來回走一趟,需時約3小時,沿途可欣賞船灣海及淡水湖的美景,路面平坦易行,適合親子一同遊覽。

當年趕工 船灣水少少鹹

數小時的行程,是親子聊天的好時機,除了閒話家常外,亦可跟孩子談談水庫的資料,讓他們了解香港水務歷史﹕1960年代,香港飲用水短缺,但又缺乏興建水塘用的山谷,於是政府便在三面環山的船灣,興建水壩,抽走海水後,成為全球第一個在海中興建的儲水庫,因此,站在主壩能一邊欣賞海景,另一邊則欣賞到湖景,更可走上副壩頂,從高處眺望,景色更加怡人。

水務署高級工程師陳子浩(a)提到,這個浩大工程於1960年開始啓動,當時香港遇上大旱,急需使用水塘,於1967年,未能待海水完全抽乾便開始使用,因此初期供水略帶鹹味。後來供水情况逐漸穩定後,水塘中約3200萬立方米的存水被排走,至1968年正式使用時,終能供應純淡水。香港每日用水約260萬立方米,而船灣淡水湖是香港第二大容量的水庫,現時庫容為2.3億立方米,每日供水約60萬立方米,主要給馬鞍山及西貢一帶居民使用。

認識自然物種

除了香港的水務歷史,此路段亦能欣賞到不少自然物種。西貢區社區中心「拉闊自然」業務總監(社會企業)陳培昌(b)說,林鳥與市區的麻雀、鴿子不同,大部分不會「企定定」讓人觀賞,但只要細心留意,就知道牠們近在咫尺。部分在大美督看得到的物種包括﹕

◆大美督小動物

紅耳鵯 比麻雀更多(圖)

四聲杜鵑 大叫「家婆打我」(圖)

褐翅鴉鵑 喔喔叫毛雞(圖)

白頸鴉 烏鴉戴頸鏈(圖)

黑眶蟾蜍 毒到出汁(圖)

■華懋行2015

若希望一邊行山,一邊有人導賞,可參加「華懋行2015」,此生態遊以大美督船灣淡水湖主壩為起點,行經副壩一帶再折返至主壩為終點站,沿途設五個導賞點,由生態導賞員介紹水庫歷史、地質知識、生態環境、漁民村落歷史等。當日亦設有五分鐘速畫、遊戲區、非洲鼓表演等活動,參加者更可參與非洲鼓工作坊,試玩非洲鼓,還可用食物罐製作非洲鼓、以果仁殼創作手鏈,費用全免。

日期﹕11月8日(周日)

時間﹕上午8:30至下午1:30

地點﹕大埔大美督船灣淡水湖主壩

(大會於太和港鐵站設免費接駁巴士)

報名﹕登入www.chinachemwalkathon.com網上報名,每名參加者需最少捐出$1,善款將撥捐世界綠色組織

截止報名日期﹕10月12日(下周一)

查詢﹕8200 0248

文﹕鍾家寶

圖﹕黃志東、水務署、受訪者提供

Model﹕Sophia Lam、Hailee So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