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網站

有話說﹕幼園新政 助外籍生學中文

文章日期:2017年01月24日

【明報專訊】一年一度嘅施政報告上星期出爐,Mama最關心教育議題,第一時間揭去「教育和青少年發展」嗰部分睇。點知全長279段嘅報告當中,「教育和青少年發展」只佔14段,而小三TSA作為熱門嘅教育議題之一,報告裏隻字不提。到底特首有幾積極去減低學童壓力,改善教育問題呢?相信大家都有目共睹。

好在都有值得開心嘅措施,政府會邀請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為幼稚園老師提供中英語文專業發展課程,包括培訓佢哋去教非華語學生學中文。Mama知道樂施會一向關心少數族裔,於是搵咗佢哋嘅港澳台項目主管曾迦慧傾下,佢對呢個措拖都表示歡迎。

曾迦慧話,政府過往都有為非華語學生提供學習支援,但限於中小學,幼稚園冇份。偏偏0至8歲係學習語言嘅最佳年齡。按上學年嘅數字,本地幼稚園大約有12,000名非華語學生,將支援擴充至幼稚園都好合理。如果語常會提供相關培訓,幼師掌握技巧後,就可以喺校內提供增潤課程,為非華語學生打好中文根基。佢仲建議,可以按非華語學生比例,向幼稚園提供資源,聘請中文老師,進一步促進佢哋嘅中文學習。

協助校園共融 一舉兩得

不過Mama有啲好奇﹕幼稚園嘅中文以簡單為主,係咪一定要有增潤課程,非華語學生先跟得上呢?就咁跟大班上堂,會唔會一樣學得識?曾迦慧引述一項外國研究,原來一般幼兒入學前,已經累積咗2萬小時聽說母語嘅經驗,掌握基本語法同口語詞彙,而非華語學生喺屋企極少用廣東話溝通,「佢哋父母都唔識中文,入學前幾乎冇機會接觸中文,起步點差好遠」。

換言之,入學嘅時候,其他同學已經可以跟指令、答簡單問題,但佢哋連老師說話都未聽得明,自然跟唔上中文堂進度。學唔好中文,社交都會受影響,「一來聽唔明同學嘅說話,二來擔心詞不達意,講嘢會被取笑,久而久之就變得沉默。同學仔未必刻意避開佢哋,但見佢哋少出聲,自然唔會聚埋一齊玩」。少數族裔學童學好中文,唔單止會學業進步,對校園共融都有幫助呀。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