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問:兒子K3,性格內斂、欠缺自信心,學校老師也察覺得到,指他如非100%肯定的答案,便不會作答,遇到很小的問題,也想放棄。例如,他主動提出想學跆拳道,於是我們便替他報名,但中心導師是說英語的外籍人士,在試堂時,我看到兒子「識聽唔識講」,只好以身體語言溝通。他們是溝通得到的,可是孩子卻說不想學了。丈夫看在眼裏,曾建議不如找本地導師,但我擔心此舉間接鼓勵了小朋友逃避問題,對他成長也並非好事。不知有什麼方法可幫助孩子增強自信心?有沒有相關書籍可推介?
答:除非孩子日常語言環境也是英語,否則,對一個五六歲的K3小朋友來說,面對陌生環境(包括語境),需要適應是很正常的,這未必和能力掛鈎。正如信中家長所說,男孩性格內斂、做事不夠自信心,那麼,要應付「識聽唔識講」的英語,在他的世界觀裏,已是一項很大的挑戰。
「識聽唔識講」挑戰大
我很欣賞家長願意回應男孩的訴求,讓他學跆拳道,但另一方面,家長作出這個決定時,有沒有帶着其他期望呢?是純粹想小朋友開心?抑或想藉運動提升他的自信心?甚或在外籍導師指導下,改善其英語能力呢?
倘若家長只是一心一意想小朋友享受學跆拳道的樂趣,我建議可考慮安排本地導師任教,這樣或許更切合現時的處境,否則,無視孩子的能力感,強行要他跟隨外籍導師學習,可能會為孩子構成更大的壓力,不單削減他對跆拳道的興趣,甚至出現逃課、發脾氣的負面行為。
父母朋友陪伴 逐步建安全感
從兒童心理角度來說,要幫助小朋友接受挑戰,首要是因應其能力,製造多些機會讓孩子感覺自己能勝任,過程也要循序漸進,例如剛開始時,不妨以親子形式一起參與,又或者邀請多幾個能力相若的小朋友一起參加,讓孩子慢慢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從而有膽量面對不同的挑戰。
資料提供﹕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註冊社工廖潤鳳
(歡迎讀者將問題電郵至happypama@mingpao.com,或傳真至2898 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