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從小到大,教師都教導我們上課必須坐定定,動也不動叫「乖」,「郁身郁勢」就是「曳」。但本港有小學卻一反傳統,把個別班房四平八穩的傳統座椅換掉,改用「彈性座椅」(Flexible Seating)。這些座位有的像健身單車,有的可左右搖晃,甚至有像龜殼般,可以讓整個人坐進去。雖然學生「攞正牌」郁身郁勢上堂,但課室秩序不單未有因此而大亂,他們反而表現得更專心!
文:沈雅詩、顏燕雯、許朝茵
記者久聞近年歐美有不少學校都把死氣沉沉的課室打造成「動感教室」(Kinesthetic Classroom),不單用上很多有趣的教具,學生亦不需要端端正正地坐着上課,課室內各式各樣的「彈性座椅」,讓學生或企、或跪、或搖、或晃、或彈,甚至像踏着健身單車般,總之學生可按自己喜歡的坐姿去坐,輕鬆自在地上課聽書。
各有學習模式 「郁」不一定分心
今個學年,「動感教室」終於在香港出現!聖文德天主教小學是全港首間,亦是目前唯一引入「彈性座椅」的學校,校方以二年級某班作試點。「傳統以來,教師所接受的專業培訓,都只是學習怎去訓練學生坐定定上課,但就忽略了小朋友的獨特性,他們各有不同的學習模式。有些孩子的確可以靜靜坐着聽書,但有些不行,一定要『郁』才聽得入腦。」校長張偉菁說。
她打趣謂,莫說學生,教師亦然,「若我跟教師開會超過20分鐘,大家就開始出現不同的反應。教語文的教師,尚可繼續專心抄筆記,然而教體育的,便開始玩筆、轉筆。只是成年人可運用自制能力控制自己坐在椅子上繼續聽,但孩子逼不來的」。
張偉菁一直希望打破這個悶局,恰巧「良師香港」(Teach For Hong Kong)計劃在上學年派來項目教師張梓翹,她得悉美國有機構就「動感教室」做了近20年的研究,成效顯著,於是便大膽把這套創新的理念引入,並於今個學年在該校試行。
專業設計符合力學 確保安全
記者走訪了這個「動感教室」,班房的佈局跟一般學校分別不大,但在課室最後位置,卻有兩個同學正坐在一台有踏板的桌椅(Pedal Desk)上,他們雙手在桌上做習作,但下肢卻踩着踏板;有5個學生則坐在像陀螺一樣會搖晃的椅子(Wobble Chair)上,但他們卻使用一般的桌子放書本;還有一名男生,脫去鞋子,坐於一個形狀像「龜殼」(Green Rocking Turtle Shell)的椅子內,他手持課本逍遙自在地看,前面並沒有擺放桌子。
張梓翹亦是這班的班主任,她說,現時每星期都安排7名學生輪流試用「彈性座椅」,其間會收集數據樣本,「雖然研究仍然很初步,但我發現,『郁』是孩子的天性,不管是否SEN(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給他們動一動,腦袋『醒神』些,專注力、吸收力也會好一點」。
她表示,面對這些新奇有趣的「彈性座椅」,最初學生也有戒心,「因為傳統以來,教師只會照顧視覺及聽覺學習型的學生,我們往往忽略了動覺學習型的小朋友,在課堂上,教師總是不希望他們有任何動作。所以,我要明確告訴學生,只要不騷擾其他同學,當他們坐在『彈性座椅』上,是可以隨意動、隨意搖晃的」。
問到「動感教室」既然好處多多,何不在全校實行?張偉菁笑着回答:「因為貴!」她透露,一台Pedal Desk要8000多元,一個Turtle Shell則要近1500元,一張Wobble Chair也要600多元,還未計運費。「這些椅子全部經專人設計,符合力學等品質鑑定,所以價錢比較貴,但我們又不想用山寨貨,怕學生會跌倒受傷。今次經費,都是由馬會慈善基金(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