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若說到最佳的避「炎」節目,親子入廚肯定榜上有名。全職媽媽Nana近日亦經常與6歲長子Marcus和4歲次子Zachary製作美食,亦試過在烹飪過程中,加入遊戲治療的元素,「在這段艱難的日子,我相信即使是小朋友亦會有感受,只是很難一本正經地請他們分享,但透過遊戲,便可以讓孩子在不知不覺間說出來」。
Nana曾是幼稚園教師,熟知兒童心理,也修讀過遊戲治療課程,如今她最想運用所學,幫助兩名兒子跨過逆境,「我先生是醫護人員,因為今次疫情,他經常要上夜班,兩個兒子少了見爸爸,又常困在家,沒得像從前般可以去公園玩,他們亦難免會有負面情緒」。
早前Nana便想出自製烏冬「遊戲」,給小兄弟減壓,「做烏冬的材料很簡單,只需要麵粉、鹽和水,但由於在過程中,牽涉到發酵、搓壓麵糰等步驟,拿揑得好,大有減壓作用」。
等麵糰發酵 敲頌缽感恩
趁麵糰發酵時,Nana便請兩兄弟敲頌缽來平靜思緒及作呼吸練習。原來敲頌缽是Marcus慣常用來冷靜自己的方法,每當有壞脾氣時,他便會乖乖去敲頌缽,讓震動的音頻紓解情緒。「今次我先請他們想想,為着面前這個麵糰,有什麼需要感恩?結果兩兄弟由陽光、雨水,一直說到小麥、農夫。之後,我再請他們想想,在這段日子,又最想多謝什麼人呢?他們的答案不單有爸爸及所有醫護人員,Marcus還說要多謝教師,因為他知道,教師在停課期間為着學生,也很辛勤地工作。」
搓壓麵糰 發泄不滿
麵糰完成發酵後,就進入最好玩的環節——搓壓麵糰。Nana先把麵糰放入密封膠袋內,然後鼓勵小朋友大力搓壓它,順道把內心的不滿,甚至是憤怒,都一一發泄出來。「最初他們也有猶豫,不敢放膽去做,於是我便示範給他們看,我邊大力拍打麵糰,邊說『我最討厭人家無耳性,不聽話』。」她笑言,Marcus看後似乎若有所感,他也用手掌出力去壓、用拳頭去打那麵糰,而且埋怨有人把病毒帶來香港,又說長時間停課很不開心,最後他甚至用腳踩、用頭去頂它呢!
一輪忘我的發泄後,三母子最終把麵糰切成麵條,再放入湯裏煮成烏冬吃掉。對於製成品,兩兄弟反應各異,「Zachary仍是比較自我中心,所以他認為自己做的,就是最好吃。相反,Marcus就覺得很失望,因為味道不似預期,麵粉味太重,又有點硬,不像他平日吃的烏冬」。Nana表示,這也是一個學習過程,可乘機引導孩子欣賞廚子的心血。但不管怎樣,兩兄弟最終也把所有烏冬吃光,「我們說好,要把所有不開心都吃進肚子裏,埋藏心坎的,就只有感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