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自聊:「齋聽」學語一樣得

文章日期:2020年11月10日

【明報專訊】Konnie姑娘在日常接觸家長時,很多時候會聽到他們說一大堆話,然後叫孩子「跟我講一次」。小朋友就像鸚鵡學舌地重複一次,心不甘情不願的樣子。回心一想,這真是日常溝通嗎?我們日常說話,會有人抓着你,叫你跟着他說話嗎?

可能家長會說,我也沒辦法,這好像是唯一可以做的,難道「齋聽」可以進步嗎?沒錯,今次就跟大家介紹一種「齋聽」而又可以促進語言發展的方法。

一般來說,言語訓練分為輸入為本(input-based)和輸出為本(output-based)兩大方面。比較常見的是輸出為本的言語治療訓練,即是大家想像到的,言語治療師用遊戲或書本,引導小朋友說話,當小朋友說出目標句子後,我們就給予讚賞,鼓勵小朋友多說某類句子或詞彙。

輸入為本訓練 學文法句子結構

另一種治療方法是以輸入為本,意思是治療着重於言語治療師給予的語言刺激,這類刺激可以是針對某一種句子結構或語法,在活動中給予大量的語言刺激。例如在「煮飯仔」遊戲中,我們給予「小明切緊蘋果」、「媽媽食緊雞髀」、「姑娘洗緊提子」等目標句子,而這些例子的訓練目標是體貌詞——「緊」,希望小朋友在聆聽大量句式一樣的句子後,學習文法和句子結構。

這方法背後的原理是,小朋友可以省下說話,只需專心聆聽理解該句子結構,然後在腦海中分析學習。當小朋友理解該句子結構或詞彙後,自自然然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說出來。此外,研究指出,語言障礙的小朋友在學習詞彙或句法時,他們比一般發展的小朋友需要多一倍的語言刺激。所以,增加語言刺激對語言障礙的小朋友尤其有效。

語言障礙小朋友尤其有效

香港大學最近針對輸入為本言語訓練,做了一個個案研究,在針對學前兒童的詞彙訓練中,研究人員在活動時,給予小朋友大量的詞彙刺激。在小朋友一邊玩玩具的同時,一邊形容小朋友正在進行的動作或活動,例如︰其中一堂針對「貼」、「剪」等動詞,治療首先安排剪貼活動;然後,有別於平常的輸出為本訓練,即要求小朋友講「剪」或「貼」等字,這次反而讓小朋友在自己玩耍的過程中,聽取治療師形容小朋友正在做的動作。

經過7至9星期的訓練,小朋友的詞彙有顯著的增長,即使在訓練中,只是聽但沒有說出來的詞彙,小朋友在訓練後仍然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到在訓練所學的動詞。

這研究證明家長不用強迫小朋友「跟我講」,也能令他們學到語言。所以,家長可以多用之前提及的平行說話(parallel talk)、對話重整(conversation recast)技巧,多形容小朋友正在進行的活動,再加以描述,這樣的「齋聽」,也是促進語言發展的其中一個好方法。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9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