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善養救未來:改變童年 造就孩子未來

文章日期:2020年11月17日

【明報專訊】2019年起,香港的孩子開始經歷不一樣的童年:由街頭出現戰亂般的日常,以至疫情導致長期被迫在家工作與上學,情緒問題抑壓到一個點,香港防止虐待兒童會熱線今年3月份的求助個案比2019年同期增加50%。童年是開心充滿愛,還是傷心充滿恨,不僅影響一個人的成長,更會影響一個國家與世界的發展。

澳洲心理學家Robin Grille(顧樂本),在其教養巨著《善養小童成大同》Parenting for a Peaceful World一書中,提到希特勒、斯大林、薩達姆等人,童年都在極度的家庭暴力中度過,後來成為殺人無數的國家領袖;生於開明家庭的戈爾巴喬夫,則促成蘇聯民主化及東歐鐵幕解體。

正因童年都跟家庭與學校息息相關,要改變童年經歷,在2014年成立教育大同時,我們已決定要從「家」、「校」兩方面入手。發展至今,在學校裏,我們推出LBD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項目,用體驗式動手學的方式,以初小常識科為試點,帶動學校深度改變,建立走向以人為本的學習文化;又為了讓更多學校可淺嘗如何讓孩子有say,我們推出「開心班房日」,讓教師練習聆聽學生及放手的學習體驗。在家長的層面,我們推出社區親職教養計劃「善養小童成大同——共構.童行」,幫助家長透過反思自己的童年經歷,增加對孩子的了解與同理心。

教育大同不談學業成績,並非否定它的重要,而是我們看到過去廿多年,「攞好成績」定義了香港人的童年,競爭與焦慮伴隨孩子長大成人。雖然今天的家長們比幾十年前普遍更痛惜孩子,但忙碌的工作加上對孩子的期望及未來的擔憂,以至不論什麽社經地位的家長,也會竭力給予孩子一切,但換來的卻是自己虛脫,沒有精神好好跟孩子連繫。

上次和孩子談天說地是何時?

你還記得上次跟孩子一起談天說地,一起玩耍,一起做飯的時間嗎?還是天天𤷪𤷪𤺧𤺧的陪太子讀書讀到半夜?我們回想自己的童年,曾否也渴望父母多了解你,多讓你自由發展興趣,多一起享家庭樂?你又曾否渴望教師,不止教孩子的課,還會了解你的困難與需要,幫你渡過一些學習樽頸,甚或替你分擔一些來自家庭的憂慮?當我們能反思自己的童年,就能更理解孩子的需要;以同理心看待他們的情緒;照顧他們的個別需要,為他們的喜樂踏出一大步。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照顧個別需要?這太昂貴了吧」。但成人的恐懼與競爭心態,已促成香港估計年逾20億元的補習市場。我們往往因為孩子的未來,而忽略了他們的今天,以致學校過分着重學業,而嚴重缺乏滿足孩子的表達、體能、好奇、玩耍、嘗試失敗等基本需要;在家,孩子也要達到大小不同的期望。家長與孩子的關係亦常因學業需要而日益繃緊與疏離,這引發的社會成本,又如何去計?教育大同的願景:Happy and fulfilling education for ALL! 這是任何人都應得的。當人人都能按自己的興趣及能力而學,就能為社會的持續發展帶來多元能力。

在未來,我們會每月一次在這專欄介紹教育大同在學校及家長的工作,希望大家能合力為孩子建構尊重他們成長需要的環境,為他們改變童年,讓他們有愛與能力去建構和平世界。

文:張惠侶(教育大同總幹事兼共同創辦人)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0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