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疫情下的自由遊戲

文章日期:2021年02月02日

【明報專訊】自從2017年課程發展議會更新的《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公布後,「自由遊戲」一詞,在幼兒教育界隨即冒起。該指引提議半日制及全日制幼稚園,應每天分別安排不少於30及50分鐘,讓幼兒自由遊戲,亦可在活動區域自由走動。學校不但紛紛為教師提供自由遊戲的相關培訓,也讓家長認識及了解自由遊戲對孩子的正面影響。從筆者的網絡可見,大部分幼稚園以大肌肉室或空置課室等空間較大的場地,並多配以大型及低結構物資(例如石頭、紙箱等),讓孩子自由遊戲。然而在新冠病毒疫情下,幼稚園多次要暫停面授課堂,於是,提倡自由遊戲的使命,便落在家庭上。

筆者近期跟不同的家長朋友閒談,鼓勵他們在家抗疫期間多給予孩子自由遊戲,卻發現不少家長對自由遊戲都有所誤解,包括是定義、遊戲空間和物資。

由幼兒自行主導遊戲

有家長表示給5歲半的孩子很多自由遊戲的時間,利用不同物料,跟孩子製作了很多勞作,「她(孩子)近日學懂利用水果網製作不同形狀的花朵了」。收到對方的照片,的確很別致;但再多問一句幼兒如何「學懂」,家長便沾沾自喜的表示跟孩子一同觀看YouTube影片並跟着步驟製作。然而,自由遊戲的要素是必須由幼兒自行決定、主導及自由發揮遊戲的玩法,成人不應有既定的學習目標,只需着重遊戲的過程及樂趣。這個做勞作的例子,有既定的步驟過程,並未讓幼兒自由發揮,因此未完全符合自由遊戲的要素。

亦有家長問及:「我家沒有學校這麼大的空間,如何儲存物資及自由遊戲?」可能家居空間未必能進行如學校般的大型遊戲,但自由遊戲也有屬靜態,毋須佔用大量空間。亦有4歲半幼兒的家長表示,「未有疫情前,我都會給孩子大大小小的紙箱,讓他自由設計不同的玩意。但疫情後,恐防速遞的紙箱沾染病菌,所以沒有給他自由遊戲了」。紙箱的確是一種可塑度高的物品,能有效地發揮自由遊戲的要素,然而它並非唯一選擇。紙箱的確難以消毒,但在日常生活,仍有很多可消毒的低結構物品,可讓幼兒自由創作感興趣的遊戲,展現遊戲的自主。例如:水果種子、水果網、粟米皮、魚鱗、衣夾、牙籤、舊衣服、飲管、橡筋、鈕扣等。幼兒是玩的專家,只要成人提供數量愈多,種類愈多元化的物資,不論空間與物資的大小,幼兒的創造力也會很大,自發的遊戲點子就會愈多。

從上述分享可見,自由遊戲產生的首要條件,並不在於物料的選取或空間的大小,而是成人的心態。若然有很大的空間,有多元化和多數量的低結構物料,但成人規範着幼兒的玩樂過程,就未能讓幼兒做到各師各法,這遊戲就不自由了。

文:馮詩韻(教大幼兒教育學系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1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