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大兒子升上日本小學差不多1個月,好像慢慢開始適應;相反我還未適應過來,可能因為自己不是在日本長大,也未讀過日本學校,差不多天天「黑人問號」。由於日本人真的對每樣東西都很仔細,大多數日本媽媽也跟得妥貼,我也不希望兒子因為帶漏東西而徬徨無助,所以每天都努力適應中,希望他盡快成為快樂小學雞。以下這幾點,是我在第一兩個星期對日本小學感覺最大的cultural shock。
高個子卻坐前排?
MJ身高130cm,作為小一生其實真的很高,甚至是全級最高。然而他第一天回來告訴我,他的座位在班房中間第1個,正正在教師桌子前面。我心想是否他做了什麼事得罪教師,要罰他坐在第1個?後來忍不住問日本媽媽好友,原來日本公立學校都依據學生名字的50音順序來排座位,而MJ名字的首個拼音是な(na),結果排到第4行第1個位,小學6年都會這樣安排。而且日本小學的班主任簡直像超人,要教全課(日文、數學、美術、音樂、體操)之餘,還要管理班房秩序,接見家長等,全部一腳踢,跟香港小學的制度很不一樣。
手帕帶2條
去日本旅行時,大家應該也發現廁所洗手盆旁邊沒有擦手紙供應,因為日本人真的每個人口袋裏也會有一條手帕或一包紙巾,洗手後用來擦手,原來這是從小培養的習慣。其實打從幼稚園,教師已經叮囑家長每天也要放一條乾淨手帕及一包tissue在口袋裏,但原來小學生要帶兩條手帕,一條是平時洗手後用來擦手,另一條放在「給食袋」裏,專門在午餐時用來擦手,教師吩咐一定要分開使用。
準備給食袋
日本公立小學全部也有「給食」供應,即由學校供應午餐。學校每個月也會派發午餐表,家長需按照表上的日子查看該天是不是「筷子日」而為孩子準備。此外,每個學生也要把筷子、口罩夾、手帕、午餐巾(一定要燙好)放在特定尺寸的袋子裏(圖1),然後掛在書包旁邊。
通宵貼名字
其實在幼稚園時,我已經習慣了將所有小朋友的用品都貼上名字,真的是「所有」——例如一盒12支木顏色筆,是每支也要貼上名字。去到小學時我已有心理準備,但不知道原來每個學生也要買一套「算數set」,裏面有超過200件大大小小的數學教材,大至紙張,小至錢幣、小棒等微細配件,家長也要統統貼上名字,一件不留,我真的貼到通宵達旦。(圖2)
文:椰菜媽
作者簡介﹕新手媽媽,最愛DIY玩具,與肯尼亞爸爸生了個椰菜B,最近移居日本生活,盼與兒子一起經歷快樂童年。
www.facebook.com/cabbagepatchkidsinjapan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