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我們小時候看卡通片《多啦A夢》,不少情節都是關於大雄被欺凌,然後多啦A夢用法寶幫助他。故事中,怯懦似乎就是大雄最大的性格特徵;而一說起惡霸,肯定會立即想起胖虎和小夫。可是,只要我們認真細想,便會發現他們怯懦和霸道的表現背後,其實隱藏了這3個孩子內心的真正需要,亦往往是大人時常忽略的地方。
大雄就像現時不少孩子,雖然在校園受欺凌,但父母往往被蒙在鼓裏,因為孩子不會選擇告訴父母,反之會告訴身邊信任的朋輩,但很多時候朋輩的社會經驗未必能助受害人全面解決問題。在故事中,大雄所傾訴的對象就是多啦A夢,大雄的父母似乎較關注學業成績,對兒子受欺凌所知不多。
而胖虎和小夫往往是欺凌的始作俑者,但這兩個「惡霸」在父母面前所表現的卻又是另一面。胖虎在外是個典型的「小霸王」,在爸媽面前卻非常膽小,唯命是從。當胖虎媽媽發現胖虎欺負弱小,她只會採取「以暴易暴」的方式教訓兒子;小夫則是助紂為虐的人,時而在旁為欺凌者吶喊助威,但當他遇上任何困難或委屈,只會大哭及馬上找媽媽,而小夫媽媽解決問題的方法,亦只會用物質去回應及滿足小夫,以為問題就此解決。
大雄、胖虎、小夫的共通點
無論是被欺凌的大雄、欺凌人的胖虎,以及作為旁觀者或吶喊助威者的小夫,我們不難看到他們一個共通點──自信心不足,渴望得到身邊人認同。眾所周知,學術及體能都是學校偏重的範疇,亦正是大雄的兩大弱點,故大雄在學校實在難以取得成就感;胖虎深愛唱歌,可惜他的歌藝不受賞識,因此以恃強凌弱的方式逼人家當他演唱會的觀眾;小夫在眾人中最年長,但個子最矮小而且沒有出眾的技能,故此他只好自吹自擂,炫耀家中財富,渴望得到別人的注意。
充當孩子的「多啦A夢」
在現實生活中,一旦孩子涉及欺凌事件,無論是欺凌者抑或被欺凌者,我相信,家長都希望成為孩子的「多啦A夢」,雖然我們沒有百寶袋,但有與孩子同行的勇氣,助他們排難解憂。
要與孩子同行,親子間的話題不應只圍繞學業成績,家長不妨多了解孩子的社交生活、日常興趣,讓子女習慣和家長暢所欲言、分享生活。萬一不幸受到欺凌,家長也會是孩子的傾訴對象。孩子在家長的陪伴下,會學習到應對欺凌事件的方法,從而培養個人自信及自我反思的能力。
當發現孩子涉及欺凌他人,家長應保持冷靜,先了解事情的始末,同時避免責備孩子。另外,家長需克制情緒,以理性處事,並教導孩子一些正面抒發情緒及解難技巧,指導孩子不應事事訴諸暴力,要建立同理心,並鼓勵孩子向被欺凌者道歉,以平息衝突。正如在《多啦A夢》電影版情節,多啦A夢知道自己將要離開,決心放手讓大雄自己面對挑戰。最後,大雄亦不負所望,成功突破自己。
在欺凌事件中,怯懦、惡霸的形象往往只是表徵,一眾家長應該深入了解孩子的內在需要,適時在背後提供指導及支持,從旁去幫助「大雄」、「胖虎」及「小夫」,助他們建立個人的自信心及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治本之道。
文:郭芳怡(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荃灣會所助理主任幹事)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