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翻開辦公桌抽屜,總會看到這個包裝殘舊的透明小袋,內有兩塊暗暗黃黃的米餅。米餅已經超過10個年頭,當年我捨不得把它放進肚子,一直留着,因為米餅背後是一個故事。
我在特殊學校工作,服務的學生患有多重弱能,包括:智障、視障、聽障、語障或肢體障等。一般人聽到我的工作,不期然就會問:「怎樣教?他們根本都不明白。」有的會說:「你們一定要很有愛心才做到。」最糟糕的一句:「都這麼慘,還要學?」我總會告訴他們,雖然這些學生跟一般同齡學生的能力有差距,但並不代表不能學,只要教師懂得因材施教,學生都能學。
大刀闊斧課程改革 教師叫苦
多年來,大部分特殊學校的課程都是校本,教材都是自編。由於坊間的教科書大多都不適合學生使用,於是學校各自設計課程,就如區內的食店一樣,各有自家的特色菜。教師花很多時間編寫教學內容,設計課本、工作紙及評估,儼然出版社一樣,還要兼顧課堂上不同的教學方法。2008年,特殊學校開始推行課程改革,要從同一課程架構下,為特教學生設計調適課程。我們學校課程又開始調適工作,當時的李校長帶領團隊開展工作,目標是讓特教學生的學習經歷更為廣闊,同時要尊重學生年齡及能力的需要。「龜兔賽跑」的故事是否仍適合中學生?有否想過學習詩歌或運用繪本做教材?在科學堂怎樣指導學生學習探索及求證等?
這個大刀闊斧的課程調適工作,讓團隊面對不少挑戰,包括:重新規劃課程、檢視及篩選過時教材、參考普通課程文件、教材設計、評估方式、解答家長疑問等,工夫可不少;團隊中,有教師很投入工作,也有教師問:「調適又調適,好像沒完沒了,有用嗎?」
教學如做米餅 做好每一步
課程改革工作進入第2個學年,那年的開學日,李校長在台上致開學辭,他說:「我很少看電視,但最近一個廣告令我印象深刻,很想跟大家分享。」然後,熒幕開始播放片段,一個老師傅走進米倉,戳穿了米袋,從卸下來的米粒,拿了幾顆,放近鼻子嗅一嗅,然後認真地細嚼,旁白:「一路開始,我們就很用心。」鏡頭一轉,老師傅把打好的米糰,往燈泡下一照,查看粉糰韌度是否適中,畫面出現一句:「三十多年製菓經驗」跟着,爐上一塊塊金黃色的米餅已烘好,老師傅拿起一塊試味,他臉上嚴肅的表情慢慢露出滿意的神色,畫面的最後一句「用心傑作」。整段影片沒有花巧,樸素的色調,讓這十幾個字更加突出。
李校長說:「我今天送給大家除了這條短片,還有這一塊米餅,希望大家認真做好每一個步驟,用心做事,我相信學生們一定學有所成,家長會認同我們的努力。」然後,每個學生及同事都收到了一包米餅。
老師傅30年重複地做米餅,同樣的工序,同一的產品;但他用心選擇米粒、考究米末的幼細、粉糰的韌度、爐火的溫度等,每一塊都要是最好的米餅。日常教學中,正如老師傅一樣,同一班學生,同一個科目,你如何用心掌握學生的能力,調校學習,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及適時自學等,我們一直堅信只要用心做好每一步,定會有成果。
文:譚蘊華(特殊教育老師)
作者簡介﹕擔任特殊學校老師逾廿載,現任教於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的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