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直很喜歡與小朋友「傾偈」,因為他們直接、純真,亦享有童言無忌的「特權」。儘管我們的下一代常被視為無憂無慮的一群,身在福中不知福,但從他們細小的眼睛去窺看世界,似乎跟我們的想當然相距甚遠。其實與其迷信於專家們的育才策略,倒不如認真地聽聽小朋友的心事,我一直相信,孩子愛聽故事,更愛別人細聽他們的故事。
孩子只想有一點發白日夢的時間
看似天真爛漫、才不到10歲的孩子,早已背負着父母一生的期望。疫情下,每天仍要追趕密密麻麻的時間表,規行矩步得連思想空間也被沒收。男孩說,他只有在夢的世界才感到無憂無慮。即使周末早上醒來,他在牀上也不敢「輕舉妄動」,為的就是要逃避媽媽早已精心安排、卻又令他透不過氣的連串學習活動。細聽男孩的說話,你會發現他遠比很多年輕人還要懂事和成熟,心裏是萬般不情願的,但仍會盡力依循媽媽的旨意。惟他只想媽媽看見他的努力,可以停一停、歇一歇,給他一點作白日夢的時間。
每次只問「做完了功課沒有?」
儘管孩子長大後都會明白父母對他們的要求是出於愛,但小孩子需要的是今天父母簡單直接的關愛。女孩說,她希望可以把童年留住,求父母別把對自己包容的心像填海一樣愈收愈窄。 她慨嘆長大了,便失去了父母的愛。誰也不願製造親子之間的隔閡,可是,現實生活逼人,父母長時間在外奔波勞碌,實在是身不由己。女孩哭訴着父母因忙碌而錯過了自己人生的重要時刻,在孩子眼中,屬於他們的每一件事都是大事,希望父母可以一同參與。她說有時很傻地想,寧願生病,因為可以重溫小時候媽媽會為她請假,整天陪着她、關心她的感覺。女孩比別人更珍惜與父親相聚的時間,過去,爸爸每周6天在內地工作,她只能享有七分之一的父愛。可是,疫情以來,父親都不能每星期回家。女孩自言自語地問:「相見的時間不多,為何每次只問『做完了功課沒有?』的一類問題,我的其他事情,爸爸不感興趣嗎?」這一問,彷彿是給每一個家長的當頭棒喝。
從孩子的眼睛去窺探他們的世界,側耳而聽他們的心事,是直接了解子女的最好方法。當孩子仍想聽你說故事,仍想跟你分享他們自己的故事,這才是身在福中,盼望大家都能知福、惜福。
文:歐偉民
作者簡介﹕救恩學校(小學部)校長。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2女1子。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