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學習:脫離教科書評測框框 LBD學習法 手腦並用建構知識

文章日期:2021年11月16日

【明報專訊】在小學常識科課程指引下,學與教應以「學生為中心」,並通過「手腦並用」去建構知識。但回歸現實,教師往往受制於教科書海量的內容、測考評估的安排,能讓學生參與課堂的空間有限。為了替教師拆牆鬆綁,推動革新學習的慈善團體「教育大同」兩年前大膽地為初小常識科設計了一個無教科書、不用測考,卻強調「動手學」(Learning By Doing, LBD)的課程,共有14間小學參與。究竟什麼是LBD呢?

文︰沈雅詩

祖堯天主教小學在今個學年首次於一年級開展LBD課程,記者早前實地觀課。承上堂,學生今回繼續學習「保護身體」的課題。常識科科主席譚清儀老師甫入課室,先跟學生們玩一個「身體大作戰」的遊戲。她邀請了幾個學生,從她手上抽出情景卡,然後再判斷卡上的活動,例如「做運動」、「洗手」、「吃辣椒」、「黑漆漆下打機」,哪些對身體好?哪些對身體不好?當中保護或傷害了哪些器官?

分組討論匯報 抽圖卡作故事

「吃多少隻辣椒才會傷害身體?吃一隻可以嗎?」「黑漆漆下打機,會盲嗎?可能會有散光,要戴眼鏡啊!」這個小小的熱身遊戲,成功令課堂氣氛升溫,大家都踴躍發問和作答。不過,「戲肉」其實在下一個環節。

譚清儀先請學生調動桌椅,分成6個4人小組去討論和匯報。起初記者也狐疑,這班「BB」才「升呢」做小學生不過兩個多月,他們做得到嗎?但事實證明,教師願意放手,學生就有進步空間。「你們今次分組比上次更安靜、更快捷啊!」譚清儀正面回饋學生。

這回,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抽圖卡,卡上面都是一些可應用於身體的物品,例如太陽油、口罩、手套等,然後每組要從教師設定的9個情景圖中選擇其中1個,再利用各組員手持的圖卡,合力創作一個故事。不過在開始之前,譚清儀先問學生:「萬一在選擇情景圖時,組員之間有不同意見,可以怎樣做呢?」有學生立即舉手獻計:「可以禮讓別人、可以投票決定!」後來,記者果真見到有女學生把選擇權讓給男學生,亦有組別猜「包剪揼」,由勝方做話事人。

別以為小人兒不懂討論,據記者觀察,組員間的對答也很有紋路。來到匯報時間,譚清儀先在黑板上列出步驟,「1.說出組別;2.自我介紹;3.分享故事;4.說再見」。由於課時所限,今堂先由3組匯報,坦白說,孩子的匯報技巧和故事的完整程度當然仍有待提升,但至少每個站出來的學生也願意參與。記者特別欣賞其中一組「橙組」的創意,此組所選的情景圖是有人站在濃煙密佈的建築物前咳嗽,學生就利用「護目鏡」、「口罩」、「耳筒」和「清水」創作了以下的故事:「因為有濃煙,消防員戴上護目鏡保護眼睛,也戴上口罩避免吸入濃煙,然後還戴上耳筒,他聽着音樂進入火場用清水救火!」

學生投入 70分鐘無冷場

2節共70分鐘的常識課,在毫無冷場下完結。譚清儀說,小一生的專注時間很短,一般僅約20分鐘,但因為LBD課程的課堂活動多,所以即使是「孖堂」,學生也可以一直維持高度投入,令她欣喜。

為營造以學生為本、全人發展的學習環境,在2019年,「教育大同」轄下的「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計劃,嘗試在教育局的課程框架下,重新整合一至三年級常識科的6大學習範疇,把原本割裂的課題重新連貫成有意義的脈絡,並加入LBD元素。擔當計劃的「學校同行者」角色的莫蔚峰(Candace)透露,LBD課程之所以沒有教科書,只得基本的教材,是想給教師留更多的空間,可按校情、班情去調適教案,「很難『一樣米養百樣人』,所以沒可能一本教科書會間間學校都合用」。

教科書內容過多 應思考孩子需要

說起教科書,料不到各人都有很多「苦水」。祖堯天主教小學校長陳志恒認為,常識科涉獵的範圍愈來愈廣,部分教科書的內容亦和孩子的距離很遠,「於是我會問:究竟常識科目的是什麼?小朋友最需要學的是什麼?有了答案,便要再剪裁」。曾擔任常識科科主任的陳詠茵副校長亦有同感:「坊間的教科書,會盡量把最多的內容都放進去,藉此吸引多些學校去選用它們。但站在教師的角度,其實內容太多了;然而買了書若不教,又很難向家長交代。」

該計劃助理項目經理程頌琪(Karis)則表示,當教師要拿着課本逐頁教授時,便無法做到LBD,「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究竟小朋友要學幾深、學幾闊?他們所學的,跟生活有無關係?當我們這樣想時,就不會被教科書所局限」。

裝備態度技能 比學知識優先

難得LBD課程可以拋開課本,亦無考試的後顧之憂。譚清儀說,不單部分課題可以處理得比以往更深入,亦有更多空間,裝備學生在知識以外的其他技能和態度。「傳統常識科,着重的是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和態度(attitude),但現今互聯網資訊發達,學生要掌握知識有很多渠道,所以LBD課程強調的是ASK,即以態度、技能為先,最後才是知識」。她以剛才的課堂為例,「做小組討論需要有的態度、怎樣組織故事,以至匯報技巧,學生都經驗得到」。

如何照顧學習差異,亦是持份者所關注的。陳志恒表示,學習差異不是純粹指學習能力高與低,而是每個人的學習方式都不盡相同,「未必所有人都只靠閱讀文字或聽教師講解就明白,有些孩子需要動手做、親身經驗才學到,LBD就提供了這些機會」。

學生跟得上 收窄能力差異

作為計劃的「牽頭老師」,譚清儀也認同LBD課堂有助收窄差異,「換着是傳統課堂,老師難免要依着課本、作業去教,能力弱的學生,可能會不出聲、不表達,他們吸收到幾多,其實是一個問號。但我發現,LBD課堂裏沒有一個學生跟不上,大家都很積極參與」。她補充,教師抱開放心態亦是關鍵,「在這個課程,學生不會有典型的常識工作紙、作業,只有一本學習紀錄冊,他們可以選擇用任何形式表達想法,包括只用圖像。你看,剛才我也沒有硬銷『護目鏡』、『護膝』等詞語,但其實在學習過程中,小朋友已不知不覺學了。假如有學生想學寫字,他們會主動舉手問,這也是我所期盼的,由小朋友主導自己想學什麼」。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2期]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