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父母很容易會有這個想法:為了孩子好,某個做法是理所當然的。近日讀到台南EQ協會劉仁州老師的講課「希望孩子更好,就是認為孩子不好」,讓我再次反思這個心理盲區。
文章說:「當你希望孩子愈來愈好,好了還要再更好,他只會愈來愈差。反過來,你去欣賞他和肯定他,那麼他就會更好。你看見他好的部分,而不是看到他不好的部分。真正會帶領孩子是看見孩子的好,而不是想要孩子更好。因為『更好』是父母的念頭,而這個念頭會對孩子有反作用力。」
看見孩子現在的好
看到孩子的好,而非他的不好。道理不難明白,可是在現實生活裏,防患意識總是會引導我們注意不好的部分吧?我想起自己儘管盡力接受,內心始終介意阿仔這些那些的「不好」,因而隱隱不安,期待他能變得「更好」。
阿仔喜歡懶散度日,做事心急而粗枝大葉,無論面對課業或日常生活的任務,往往快手完成但馬虎交差。位處亞氏保加邊緣的他非常自我中心,對人缺乏同理心,在家網課不時會聽見他不顧場合和別人感受,出言不遜、口沒遮攔,以至升中半年至今仍未有朋友。
我對阿仔現况的掌握很準確,父母總是最了解自己兒女的人。問題是,我是帶着如何的心情、怎樣的能量去了解他呢?我必須承認,表面包容接納之下,始終存在介意與不安。
劉老師寫道:「回到你的小時候,告訴自己——『你不需要更好,也不用要求自己更好。』……當一個人被了解、被尊重、被愛,當孩子有這種感受,自然的他想要更好,他的生命就會更好。」
「但通常,孩子感受的是批評和指摘,那他如何能變得更好?如果他變得『更好』,只等於是在羞辱自己。孩子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反而是讓自己不好或更壞,他(潛意識中)會有一個念頭:『我絕對不能在這方面屈服於我父母』,不管是很大的孩子或還在成長中的孩子,都有一股很奇妙的力量。」
珍惜孩子寶貴的稚嫩
我知道,自己並非存心批評孩子,只是當我把注意力放在那許多的不好,即使不說出口,也會自然散發一種否定而非接納的能量吧?所以,重點在於,輕輕地確知孩子的不足,但把力量用在「看他好的地方」。當我嘗試這麼做,看到的,變成為另一幅不同的圖畫——阿仔並非懶散,只是擁抱當下快樂,那是健康孩子的特質。他為人盡責,定必完成所有任務,而他行動力很強,做事快手快腳,從不雕琢,以爭取最多的閒暇。他做事不細心,因為那些都是大人加諸身上的目標,他未找到內發的動機。但對於自己喜歡的事(例如三國歷史、策略遊戲),會展現對細節的驚人專注與追求。他用心聽課,會積極回應老師和率直發言。他胸無城府,不拘小節,日後必會交到欣賞他的朋友。
當我這麼看,我看見的是非常有生命力的阿仔。儘管在處事和待人方面,有許多明顯不夠成熟的地方,但那不過是生命的階段使然。正因為成長得慢,他也尚留着寶貴的稚嫩,活潑快樂得像頭猴子。他那強大的生命力中,有許多我不知道的可能,值得我耐心見證。家長最大的考驗,是放手信任並保持孩子的自然生命力。信任他們像植物一樣,會有各自萌芽開花的時間,只要得到養分和陽光,就會自自然然地長大,變得更好。願與大家共勉。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