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勤有功 戲無益? 港家長育兒取向

文章日期:2022年05月31日

【明報專訊】傳統中國文化重學術而輕運動,體能活動與遊戲常被視為「不務正業」,妨礙孩子專心學習。雖然近年愈來愈多研究顯示,運動可促進兒童的智力與社交發展,但家長對運動的認知有否隨着教育而改變?父母在孩子體能發展方面,又擔當着怎樣的角色?

研究:父親對孩子體能要求較高

為回答上述問題,筆者的研究團隊訪問了201名幼稚園家長,了解他們在孩子體能活動時的教養行為,並審視不同性別、年齡及學歷的家長,其育兒取向有何不同。

研究顯示,家長在體能相關的教養活動方面,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數據顯示,父親比母親對孩子體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例如父親傾向安排更密集的運動時間表、對孩子的體能活動表現作尖銳的評價、要求孩子參與更多興趣以外的項目等。但在回應孩子與組織活動方面,兩者則未見有顯著差異。

此外,研究結果顯示愈高學歷的父母,對孩子的體能要求及把體能活動組織的程度亦會愈高。相對而言,各教養行為與父母的年齡則未見有關連。

高學歷家長擅長組織活動

綜合上述結果可見,本港父母普遍着重兒童的體能發展,能夠對孩子參與活動提供情感回應,並願意組織活動。然而,不同背景的家長,卻表現出不同類型的教養取向。例如,高學歷家長(特別是父親),傾向對孩子有更高的體能發展要求,亦更多着重向外探索,而非着眼於兒童的自身興趣。但同時,他們對運動成就的重視,亦可能為孩子帶來壓力。

另外,研究亦顯示高學歷家長在組織活動方面得分較高,即他們傾向為孩子提供合適的活動環境,如組織更多與體能相關的家庭活動(如游泳、遠足等),亦更注重孩子的特點,以及重視基礎技能(如平衡感、手眼協調等)的培養。

調節育兒心態 勿片面催谷

在新冠疫情期間,學生的戶外活動大幅減少,在學校無從支援的情况下,父母在體能方面的育兒取向尤為重要。參考上述結果,未來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可根據不同家長背景提供針對的支援。例如,對基層家長,學校可多介紹運動基礎技能、組織策劃或活動資訊,讓他們更有系統地促進孩子的體能發展;對高學歷家長,學校可着重調節家長的育兒心態,提醒他們不要片面催谷,或單純視運動為升學工具,並讓他們多了解運動對促進孩子健康與幸福感的重要,讓孩子全情投入運動。

文:梁亦華、Dr. Catherine M. CAPIO(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9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