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養救未來:伴孩子追尋生命意義

文章日期:2022年07月19日

【明報專訊】談到善養,一般會聯想到教養孩子。單身人士如我,似乎和善養完全扯不上關係。

直至某次偶然的機遇,接觸到善養的「輔助模式」及「內在小孩」理論,才發現原來在過去的藝術教育生涯中,不知不覺地經歷善養的美好,只是自己一直沒有察覺,直至有系統地認識善養。當中許多概念,跟個人成長,以至教育工作,都有直接的關係。我開始反思輔助模式如何應用於教學實踐上,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忠於自己,活出真我。

善養絕對不局限於家長教育,而是一個普世價值。廣義而言,善養是善待他人,對象可以是孩子、學生、同事、朋友、伴侶。

善待他人由善待自己開始

回想起初執教鞭的日子,還未正式完成教育文憑,邊學邊教,以自己的成長經驗和學生相處。久而久之,我漸漸發現,在學與教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並非教育理論或技巧,而是建立真誠的關係(authentic relationship)及情感連結(emotional connection)。

在如今處處講求成效的社會,教育界亦難以獨善其身。如何在功利的文化中建立關係和連結?關鍵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內尋。

教師首先要善待自己、肯定自己,欣賞教育工作的意義和價值。好好照顧內在的需要和感受,梳理生命成長的陰影,誠實地面對真正的自己,重拾成人的內在力量,發自內心的慈悲及同理心,會自然而然地流動。由心而發,以同理心去回應孩子的發展需要,信任孩子的自主,接納孩子的獨特,以平等、尊重的態度和開放的思維跟孩子溝通,建立安全、包容、不批判的學習氛圍。表裏如一,身教言教,支持孩子忠於自己(authentic self)。

聽懂孩子內心 看見孩子需要

善養中不少核心概念,和藝術教育的理念息息相關。以高中的視覺藝術課程為例,在創作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建立「連結」(connection)──由個人、社會,以至世界,從中發掘有興趣探究的主題,再透過不同的角度,多重的學術、文化、藝術情境,試驗不同物料及媒介,探索不同可能,從中發掘最有效的視覺形式去呈現自己想法。教師需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及信任,學與教的過程在同理及開放的對話中實踐,沒有對與錯,也沒有唯一及絕對的答案。雖然有完成的期限,但學生在3年的高中課程中,尚可按自己的步伐學習及發展。因為過程涉及探索及試驗,學生必然會經歷成功及失敗,也會體驗不同的感受,在過程中不斷反思,從探索及試驗中學習,記錄研究過程的所思所見,建立一系列有個性而真實的藝術作品集(authentic portfolio)。總結評估固然存在,但進展性評估佔十分重要的位置。師生回饋、學生自評、同儕互評,在不批判的氛圍下,這些質性評估直接滋養學生的學習發展及成果。

外在的認同及成就,並不是衡量孩子生命價值的唯一指標。人的建立,比達標或者增值,更加珍貴。給予孩子自主及多元的空間去探索自我,從經驗中發現自己,欣賞自己的興趣和長處,也接納自己的限制及陰暗面,擁抱整全的自我。由心而發,建立志向,好好活着,這也許才是育人的初衷。相信每一個生命的存在都有意義,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步伐,各按其時成為美好。

父母或教師給孩子最大的祝福,並不是成人教孩子學懂了什麼知識道理,而是我們聽懂孩子的內心,看見孩子的需要,令孩子感受到被愛及被接納,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追求自我,成為真實的自己。

文:蔡頴思(藝術教育工作者、善養教育支持者)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6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