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點解佢成日都唔肯聽我講,畀多啲時間去溫書啫,我都係為佢好啫!」
「佢咩都唔肯同我傾,我究竟做錯咗啲咩事啫!」
以上的想法是否經常浮現於各位父母的腦海裏?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風氣下,身為父母當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尤其在子女踏入學校生活的一刻,父母更像是進入了作戰狀態,希望督促子女在學校取得成功,成為學校的尖子。
父母與子女期望不同
身為父母,期望子女可以在學術上取得優異成績也是無可厚非,畢竟子女畢業後取得一張「靚沙紙」,有個好offer,父母一般相信子女往後的生活便是無憂。相反,作為子女的,卻期望在忙碌的學校生活後,有一點時間讓自己喘一喘息,在放學後寧可花些時間與朋友聊聊天,玩玩手機,或是靜靜享受me time。家長和子女各自的期望可謂合情合理,卻因着大家的角度不同而產生不少親子衝突,導致父母在子女成長路上的角色比起「同行」,更似是「同在」罷了,家庭關係自然漸行漸遠。
由同在到同行 與子女建立關係
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讓雙方由「同在」變作「同行」呢?筆者認為父母花更多時間從學業方面的關注轉到與子女關係的建立上,是方法之一。有人說「家是最好的避風港」,但若父母只着緊學業成績而忽略與子女的關係,子女在家中也不會感到自在、放鬆,亦不會願意與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甚至會覺得留在家中很有壓力。
多聆聽多理解 拉近彼此距離
家長不妨參考以下的小技巧,以多聆聽、多理解的模式與子女交流,拉近彼此的距離。
1. 多用開放式問句關心子女,而非用批判語句。例如以「你近來發生咗咩事?」取代「係咁㗎啦!諗咁多都冇用㗎!」;或以「係咩原因令你唔想溫習呢?」取代「成日掛住偷懶唔溫書」。
2. 當子女與父母傾談時,父母可多反映子女感受,讓子女感覺到被明白,以及知道父母會在乎自己的感受。例如「我感覺你好似因為……而感到……」
3. 用心聆聽、用心理解,讓子女感受到父母願意了解自己的內在世界及陪伴自己。從父母與自己同在的感覺轉變成父母與自己同行,家庭關係自然會改善。
家庭關係對子女的成長起着重要的作用,以關係為中心的取向能讓子女更信任父母,亦更願意聽從父母的意見。「同在」與「同行」只是一念之差,家長或許可以看看,「同行」這塊拼圖,會否就是與子女之間缺少的一部分呢?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關正林(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