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我們相信遊戲是兒童的基本需要,健康時要玩,患病也要玩。智樂自1994年便開展醫院遊戲服務,關顧病童的身心福祉,受惠人次平均每年達35,000人。2020年1月底遇上世紀疫症,服務剎時叫停,我們唯有轉戰線上,配合遊戲包的分發,力求繼續照顧病童;兩年多以來,派發數量多達17,000份。
自5月底獲悉實體服務開綠燈的消息後,我們的醫院遊戲團隊兩個多月以來,已陸陸續續重返6間公立醫院,包括香港兒童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將軍澳醫院、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瑪嘉烈醫院及明愛醫院。
與醫護互動 完成骰子拼圖
為打造重遇的良好印象,我們精心製作各具特色的見面禮。例如「骰子立體拼圖」,包含兩粒骰子,其中一粒由小朋友自行貼上特定貼紙,另一粒的貼紙則需要向醫護人員收集,才可將兩粒骰子拼合,遊戲雖簡單,過程卻十分有趣。至於「小手指、大意思」遊戲則以主題卡鼓勵小朋友向大人打招呼,除了得到對方的真人回應,更可獲取相應的貼紙。
透過見面禮打破隔膜,促成歡樂互動是醫院遊戲師重回病房的第一步,第二步便是回應嚴謹的防感染措施。新常態下,醫院遊戲服務必須一對一,選用的遊戲物資也屬單獨專享及一次即棄。面對初生至18歲以下的廣大服務對象、形形色色的醫療程序至五花八門的病童喜好,醫院遊戲師必須從容量有限的遊戲百寶袋中,精闢善用各種物資,扭盡六壬地回應小朋友的不同需要;例如紙杯、舌壓棒和毛毛條,既是手工遊戲的百變材料,又可變成磁力共振小玩意,與小朋友一邊製作,一邊講解。
小朋友患病時的狀况無法預測,在病房駐守的醫院遊戲師正可回應突發需要,例如曾有一名3歲女童拒絕食藥,醫院遊戲師立即評估其身心狀况,繼而送上互動遊戲卡以平復情緒;玩了一會,小朋友便願意合作,乖乖把藥吞下。
病房中最常見的醫療程序首推抽血,醫院遊戲師過往會以抽血公仔將程序一一講解,讓小朋友認識及明白,甚或表達憂慮或想法,再逐一解釋和引導,因為小朋友需要預備的,除了認知上,還有情緒和心理層面。疫境下,我們製作了抽血平面遊戲,特設的靜電貼紙更可無限循環任貼,最適合需要重複操作以緩解不安的小朋友。我們明白患病沒法選擇,但如何面對疾病,卻是一道開放題,而遊戲正是陪伴病童走過病榻光景的重要開心良方!
文:王見好(智樂兒童遊樂協會總幹事)
作者簡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成立於1987年,多年來肩負起推動兒童遊戲的使命,期望建立一個尊重、保護、實踐遊戲權利的社會,讓孩子樂享童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