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談及學生升中適應,涉及的範圍可包括青少年自我形象、個性、學業及社交等……而其中一個較為關注的話題,相信是「學生與家庭的關係」。
記得有一年,某中學邀請筆者,擔任中一迎新日講座的講者。當中一名家長在講座後的表述,道出了很多家長在面對子女升中適應的感覺。這名家長是小學家庭活動的常客,為了可以好好地建立親子關係,均會出席學校所舉辦的家庭活動、工作坊及講座。同時間,她亦帶着一份「家校合作」的期望與孩子一同踏上中學的成長旅途。
放手讓孩子獨立探索
但是,當她帶着「家校合作」的期望時,卻遇上「放手吧」的聲音。在中學迎新活動中,收到的其中一個信息就是「家長們,放手吧,讓他們可以更多的自身探索與成長」。這樣的一個表達為家長帶來衝擊和不解。「為什麼小學時,在過往的家庭預防及發展的活動中,一般都是鼓勵家庭建立親密的關係,而當升到中一時,就告訴家長讓孩子獨立,請家長放手?」而最令他感到不解的,就是在場的很多家長也認同青少年到中學階段時,家長的角色就是要學習變得「抽離」。
其實,這些不解的演繹,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去理解:
1. 家長並不希望放手,希望繼續擔當孩子的保護網,這是對孩子成長高飛帶有不捨與不安之情。
2. 家長可能理解放手的重要,然而感到困擾的是未知如何取得平衡,既能放手,亦能提供足夠的成長支援。這是在升中適應路上,家長學習調整管教方式的必經之路。
近年筆者在提升家庭抗逆力計劃的工作中,游走不同的中小學。我們發現,不少的少年人,願意與家人經歷共處的時光;也有不少的家長寧願請假,也希望能珍惜與子女相處的時間,為家庭記下美好的回憶和建構更穩固的家庭關係,在未來的路上互相支持。
進入校園 重視孩子成長點滴
記得一個中學輔導主任曾經這樣對家長分享:「多來學校吧!你們的參與可以讓子女知道,家長重視的不止是孩子的學業,亦重視孩子的學校成長點滴,以及身體力行的進入校園。」雖然,子女們起初會表示不願意,覺得尷尬。然而,當家長能身體力行,多參與、多表達、多關心,持之以恆,深信子女也會漸漸由尷尬變得習慣。
所以,在此鼓勵少年人和家長,努力經營彼此的關係,讓「家」能成為每一個成員的「根」,快樂時互相分享,困難時互相支持、躲避風浪。
如果希望了解如何在家庭建立正面家庭信念、促進互相支持的關係、提升積極解難能力等,歡迎到網址:bit.ly/3x2y9W9搜尋,了解更多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和香港理工大學及4間非牟利機構(包括:香港家庭福利會、香港青少年服務處、救世軍和東華三院)聯合推行,為期3年的賽馬會抗逆有「家」計劃(計劃年期:2021年3月至2024年2月)。
文:江卓勤(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