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如何能為孩子的行為訂立界線,而不傷害到親子關係?
管教子女從來都是千古難題,亦是老生常談的一課。當中如何為孩子行為訂立「界線」,取得中庸之道,實在不易拿揑。過分嚴格,生怕令孩子產生壓力與抗拒;自由過度,又擔心無法約束,變得無規矩。如何做到剛柔並重,約束中有自由,自由中有規範,實是不少家長的煩惱。
「界線」制訂一個人所需要負責任和自制的範圍,包括說話、行為、選擇,也蘊含着「責任義務」和「尊重」等。讓孩子自幼開始習慣在清楚明確的界線中成長,學懂尊重規則,能夠自律,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有助孩子建立責任感、安全感及自信心,使孩子較容易適應家庭以外的環境。
六大要訣 培養自律建自信
˙培養孩子自理自律:家長應在小孩幼兒時期開始建立簡單生活常規,訓練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責任感,培養基本生活禮儀規範。例如入屋脫鞋安放好、輕力放好玩具、收拾碗筷等,讓孩子學會責任與自律。訂立的規矩要清晰和簡易,切合孩子的發展能力。而家長必須做好身教示範,樹立榜樣,讓子女信服。
˙開放態度 同訂界線:在制訂界線和規範過程中,家長忌「硬着陸」,要清楚說明規則的重要和不遵守的後果,引導孩子參與制訂,提升孩子遵守的意願。確立界線時保持良好溝通和尊重孩子的意見,將會事半功倍。家長需要付出耐性和時間,過程中欣賞和肯定孩子的努力,從而建立孩子的自信。
˙適時讚賞 回饋正面行為:家長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讚美,簡單一個微笑、一個點頭、一個擁抱,都能讓孩子感受到支持和認同。當孩子行為表現良好,家長必須適時讚賞,並清楚說明原因,既能增強孩子自信,也可提高其自律的動機。如「你把玩具擺放得很整齊,我感到很高興」、「你能夠自己想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你真的很聰明」。
˙善用說「不」 堅守界線:家長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應有勇氣說「不」,明確地拒絕孩子,不要「心慈手軟」。家長必須堅守一些基本原則,讓孩子知道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如要自己收拾東西、不能傷害自己和別人、不能打擾別人等。在家中和外出時,家長都要提前給孩子說明規矩,讓他們學習尊重界線。
˙克制情緒 耐心引導:當孩子試圖挑戰或破壞規矩時,家長應避免破口大罵,克制衝動和負面情緒。過火的言詞、攻擊和指摘的字眼,只會挑起孩子進入「戰鬥」或「逃跑」的狀態,不但不會聽從家長的教誨,甚至造成更多爭吵和衝突,傷害親子關係。家長應了解孩子行為背後原因,耐心引導他說出感受,同時也要嚴肅指出其錯誤行為,鼓勵孩子正面解決問題,遵守所定界線。
˙容許選擇 承擔行為:家長可讓孩子擁有適當的自主權,但要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導致不同的後果,並需要自行承擔。如家長一味剝奪孩子做決定的權利,孩子便無從了解自己的需求,也沒有機會學習負責任。在安全範圍內,家長可給予孩子嘗試和選擇的自由,討論選擇可能造成的結果,讓孩子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尊重父母的界線。
說到底,管教孩子沒有一套既定方程式,也沒有捷徑。家長要先接納孩子的本質有其獨特和可塑度,耐心地培育和指導,從跌跌碰碰中學習改進,為孩子訂立合適的行為界線。通過家長對孩子的「愛」和所定立的「界線」,相輔相成之下讓孩子自信地快樂成長。
文:袁翠娟(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柴灣會所助理主任幹事)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