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主流幼稚園教師,過往只有照顧華語幼兒的經驗。現在非華語幼兒入讀主流幼稚園,文化、生活習慣都不一樣。教師若不理解非華語文化,照顧上就可能出現問題。
曾經有教師看到非華語女生手上的henna彩繪圖案,告訴女生:「上學的時候,不可以畫這個。」女生不諳粵語,只有唯唯諾諾回應。第二天,女生回校,手上的彩繪仍在。教師很生氣,責備說:「你明天一定要洗掉這個!」最後,女生當然不能洗去彩繪,原因是:首先,當時大概是伊斯蘭教的開齋節,在這愉快的節日,女生都喜歡在手上畫上彩繪;更重要的是,畫上的彩繪無法洗掉,需要一兩星期才自然退卻。如果教師有畫過彩繪的經驗,女生就或許不會因為洗不去彩繪,而無故受責。
也有教師因為班中的非華語幼兒體味很重,其他華語幼兒不願接近,就建議其家長:「在上課的日子,不要給子女吃咖喱一類太過辛辣的食物。」讀者可以想像,如果你的小朋友在外國,很喜歡吃皮蛋,其他人卻覺得很惡心,還建議他「學期中不要吃皮蛋」,你的小朋友有什麼感受?若是教師多欣賞不同的飲食文化,這件事其實是個教導華語幼兒的好機會,學會飲食習慣因文化而不同。
另一例子是包上頭巾的錫克教幼兒。平時,當教師看到可愛的幼兒時,往往會摸摸他的頭,表示親暱。然而,錫克教徒頭上的頭巾卻是神聖的,是教徒尊敬的導師古魯(guru)賜予的信物,其他人不適合觸摸。教師若對錫克教有所理解,就不會隨意觸碰幼兒的頭巾。
錫克教徒頭巾勿亂摸
此外,教師或許以為,聖誕節是普天同慶的節日,慶祝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有部分非華語家長,由於篤信自己的宗教,並不慶祝聖誕節。曾經有非華語家長告訴教師:「聖誕節活動可以參加,不過老師不用解釋究竟在做什麼,小朋友一起玩就行。」另有非華語家長知道是聖誕節活動,就乾脆為子女告假。聖誕節有其文化意義,是基督教紀念耶穌降生的日子。然而,不是全世界的國家都信奉基督教,在某些國家,聖誕節根本不是公眾假期。不僅聖誕節,有極少數非華語家長甚至不慶祝生日,不希望子女參加生日會。他們視生日為更接近死亡,生命少了一年,又何必要慶祝?
教師認識多元文化,緊記不是要種族定型,不是所有非華語人士都不慶祝聖誕節。重要的是,教師要有所覺醒,知道自己華人的生活習慣並非唯一標準,要抱持開放態度認識其他文化。隨着經驗的累積,就可更適當地照顧非華語幼兒。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