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健康:情緒受困 不懂如何表達 藝術治療 開啟孩子快樂之門

文章日期:2023年02月07日

【明報專訊】小朋友肉身有否「頭暈身㷫」,家長不難察覺,但若說到情緒和心理是否健康,則未必容易辨識。早前有調查指出,香港學童的快樂指數呈下跌趨勢,來自學業和課外活動的壓力,加上與同窗的關係,都為學童的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專家建議,家長宜增加親子之間的溝通,並鼓勵子女打開心扉,也不妨藉表達藝術治療,幫助孩子「放負」,尋回快樂的鑰匙。

文︰沈雅詩

嶺南大學早前公布最新的「香港學童快樂指數調查」,蒐集約3500名小四至中五學生的意見,結果顯示,2021/22學年香港學童快樂指數,由2020/21學年的6.85跌至6.77,當中36%的學童感到學業壓力很大,亦有15%的學童,認為課外活動帶來很大壓力,而高小學生較常出現的欺凌問題,也降低了學童的幸福感。

10歲的Hailey,亦遇過很多與朋輩、同學發生摩擦的不快經歷。媽媽曾太形容,女兒是個比較執著於規矩和喜歡發號施令的人,略為欠缺社交技巧,「Hailey有很多想法,希望別人跟着去做,年紀比她小的,或許會順從她的意思,但同輩的,就未必理睬她,Hailey便會埋怨不獲認同,會感到挫敗、不開心」。

正直不阿的她,在學校亦屢遭同學挑釁,Hailey透露︰「有些很『曳』的男同學,他們會刻意捉我的錯處,只要找到我有小小地方做得不好,便會拿來攻擊我,到處說我的壞話,弄得我很不開心。」

疫情心結未解致焦慮

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總監何天虹相信,Hailey的個案只屬冰山一角,而對於嶺大的調查結果,她亦不感意外,「香港小朋友的快樂指數是低的,過去不同機構所做的調查,都得出相類似的結果,加上新冠疫情,令他們有更多情緒和心理問題」。

雖然政府已放寬一系列防疫措施,市民生活也逐漸重回正軌,但何天虹指出,孩子的心結尚未完全解開,「有部分學童會覺得疫情令他們失去很多課堂時間,總是擔心學業追不上,因而有緊張、焦慮的情緒」。

香港救助兒童會總幹事司徒恩同樣認為,香港學童尚未真正走出疫情的陰霾,「這幾年對小朋友來說,變化是大的,時而網課,時而面授,經歷了近3年的半天上課模式,最近又變回全日制,每次常規改變,都會為孩子帶來新的壓力」。

只懂用「唔開心」概括情緒

何天虹續稱,港童遊戲權利長期被剝削,也不利精神健康,「即使之前沒有疫情,香港學童的擔子一樣重,他們普遍都感覺到功課、測驗和考試很多,沒有自由時間去玩,况且香港又缺乏遊樂空間,不像外國,隨時有大空地、草地、遊樂場等,可以讓小朋友去跑、去舒展」。

奈何,家長普遍忽略子女的情緒健康;另一邊廂,孩子也未必能具體表達。「我相信,很少家庭會把情緒問題拿出來一起討論,要小朋友講亦不容易,他們往往只懂得說『唔開心』,但『唔開心』是因為煩惱?還是因為沮喪?他們便說不出來。」何天虹說。

曾太也有相類似的感受,她和Hailey關係雖然不錯,但以往女兒也未必會仔細分享感受,「她可能會提到學校有些事情不開心,但就未必會詳細講」。在旁的Hailey解釋︰「其實是因為某些感受,我以前根本不曉得怎樣去形容,不知道那是什麼情緒。」直至去年,Hailey參加了香港救助兒童會與大埔浸信會社會服務處合辦的一個藝術治療項目,透過製作手工、繪畫、參與音樂等活動,她多了機會抒發感受,也學到更多情緒詞彙,情况才有變。

Hailey喜孜孜地說︰「這個課堂很好玩的,每次都會做手工,大家又會傾心事。」當然,她對於辨識和控制情緒,信心亦增加不少,「原來情緒是有正面和負面之分。現在如果有人說些我不喜歡的說話,我懂得形容這種感受為『討厭』,這是一種負面情緒」。

學會聽音樂吃小食自娛

身邊人同樣察覺到她的轉變,曾太說,經過小組的1年浸淫,女兒多了跟她分享校園點滴,也觸及更多內心感受,遇到不快事,也學識如何幫助自己調節情緒。問到Hailey有何紓緩情緒的竅門?她認真思索,「我會聽音樂或繪畫,把情緒發泄出來,又或者想想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例如魚蛋、燒賣等,來逗自己開心」。

司徒恩稱,該會一直在全球展開HEART計劃(Healing and Education through the Arts program),以表達藝術來幫助孩子放鬆身心,疏導情緒,「我們相信藝術的力量,過去逾10年,在這個計劃下,我們見證很多小朋友,無論情緒表達、情緒管理、社交技巧、自信心和韌力等,都有所提升」,亦從中發現過需要進一步跟進的個案,「印象最深的,是一個高小女生,有次她畫了一幅暗黑、陰鬱的畫作,畫中每張臉孔都是不開心的,更有人在吊頸,我們看了都很震驚,不知道女孩子原來有這樣的感受,於是把她轉介學校社工跟進」。

或許有家長會狐疑,孩子已經參加不少藝術活動,是否已經得到療癒力量呢?

身兼註冊表達藝術治療師的何天虹說,兩者性質大不同,「雖然大家都是用藝術做媒介,但藝術活動本身都是着重技巧,當然享受其中,也可帶來愉悅的感覺。惟藝術治療的本質,卻是一種心理治療,就好像我們找臨牀心理學家傾訴一樣,只是在過程中,不一定用言語,或除言語外,還會做很多藝術活動,而藝術治療也必須由受過專業訓練的治療師去帶領」。

不過,說到底,要提升學童的快樂指數,司徒恩強調,最重要是有一個正向的家庭環境,「孩子會觀察父母如何相處,家庭和睦,小朋友的情緒自然更穩定。我也鼓勵父母每天抽少許時間和子女閒談,聆聽他們的心聲。更重要的是,家長要先愛自己,適時幫自己減壓,當自己快樂,才有力氣愛孩子」。

■知多些

藝術治療分創意表達兩類

藝術治療,可再細分為兩類,其一是「創意藝術治療」,主要是運用單一的藝術媒介,達成治療目標,例如音樂治療、視覺藝術治療、舞蹈治療、戲劇治療等;另一種是「表達藝術治療」,在過程中,治療師有機會用上不同的藝術媒介,包括繪畫、唱歌、跳舞、話劇,甚至文字創作等。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5期]

相關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