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自聊:重複刺激 助幼兒說first word

文章日期:2023年02月07日

【明報專訊】近期在督導實習學生時,遇上幾個兩歲多的個案,他們的語言理解能力不弱,但未有「first word」,即是只能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卻未能講出單字,幾個爸媽不約而同地訴說:「小朋友明明就明白,叫他們做什麼都好像能理解,就是不願說,愈叫小朋友跟着講,他們就愈不說,好像愈逼就愈少說話,弄巧反拙。」言談間當然感受到爸媽們的沮喪。其實,想小朋友盡快說出第一個字,除了要求小朋友模仿之外,還有其他辦法。

傳統的言語治療大多是輸出導向(output-based),即是透過結構遊戲讓小朋友大量練習目標詞語或句式。在治療師設計的遊戲中,小朋友要說出目標句式才能繼續,而參與課堂的家長亦會在課堂中明確地聽到小朋友說出所教的內容。但對於一些未有first word的小朋友,有時真的如上述所說:逼不來。倒不如加入另一類以輸入為本(input-based)的語言治療,今次就分享我的學生選擇的其中一個治療方法——聚焦語言刺激(focused stimulation),供各位參考。

讓小朋友領導遊戲

聚焦語言刺激以統計學習理論(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及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為基礎,相信人會在環境中不斷學習,透過重複的刺激,就能學到該知識或技巧,就好像現代的人工智能AI學習一樣。

那怎樣套用至語言學習呢?就是在小朋友玩耍時,首先讓小朋友領導遊戲,因為人總在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中學習得最快,吸收得最容易,所以爸媽在作語言刺激之前,建議先在旁觀察小朋友怎樣玩耍。例如:很多男孩子喜歡玩停車場玩具,如果小朋友在「泊車」,我們選擇作刺激的詞彙可能是「開始」、「停」這類動詞,家長可以在小朋友開始推車時說「開始」,在小朋友停車的時候說「停」,或是在推車的時候說「停車未呀?」等,每次的說話不需要一模一樣,但所說的句子不能太長,以免擾亂小朋友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所有語言刺激均在形容小朋友的玩耍,而不是命令或指引小朋友玩耍,這樣的功效就最大了。

聚焦一兩個詞彙勿貪心

可能爸媽心中會疑惑:真的聽就能學習?平時自己都會在小朋友玩耍時說話,卻沒有這樣的效果,為什麼呢?其中一個原因是語言刺激的劑量(dose),就像服藥一樣,這治療手法的研究指出,每個目標詞語在一堂45分鐘的治療課中最少要出現60至80次才有成效。所以另一個小貼士就是切忌太貪心,一次過選擇太多想教導的詞彙,反而應集中一至兩個詞彙,令語言刺激的次數提高。

說回實習學生的個案,其中一個兩歲多的個案在聚焦語言刺激下,只需要一堂的時間,已經由只有「呀」、「烏」這兩個音,增加至有「貓」這字,可見教導小朋友說話,有時真的不需要逼他們模仿,反而在遊戲中愉快學習,多聽到該字詞也是有效的。

文:Konnie姑娘(言語治療師、家庭輔導及家庭教育文學碩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5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