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電子學習成為新趨勢,不單被廣泛應用於學科,在術科的普及程度亦愈來愈高。有見數位藝術崛起,有小學近年積極把電子美術融入視覺藝術科(下稱視藝科)課程,更增設電腦繪圖(下稱電繪)班,讓學生與時並進,同時體驗多媒體藝術創作的樂趣。
文︰沈雅詩
憑着對教學的熱誠,並且不斷優化校本視藝科課程,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慧小學(下稱正慧小學)視藝科科務委員會主席陳嘉儀老師和副主席李婉晴老師,剛在香港美術教育協會主辦的「視覺藝術教師表揚計劃2022」中,勇奪卓越表現獎。在她們的積極拓展下,也讓正慧小學成為本港少數在正規課程和非正規課程之中,都有涉獵電子美術學習元素的小學。
做陶泥再拍照 變多媒體創作
「藝術創作源於生活,亦跟社會發展有關聯,隨着時代不斷進步,我覺得藝術學習亦需要一起進步。」李婉晴說。而成就這個進步的契機,正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
2020年疫症爆發初期,正慧小學剛展開「自攜裝置」(BYOD)計劃,時至今天,三年級或以上的學生都已經擁有個人的平板電腦,也因着本港經歷多次暫停面授課,該校便順理成章發展電子教學,不單在主科,在術科如視藝科,同樣引入電子輔助。陳嘉儀舉例:「以前做陶泥,完成了作品就大功告成,但現在,我們會請學生幫作品拍照,再教他們用App『退地』,然後把陶泥公仔結合在其他背景照上,變成另一個多媒體創作的作品。」
在機緣巧合下,學校更於多元智能課增設電繪班,讓學生有機會接觸這種新興繪畫方式。「2年多前,視藝科組配合學校圖書館活動,邀請了一名電繪插畫家來做分享嘉賓,後來他更在多元智能課時段,給師生上了4堂課,講解電繪的基礎繪畫原理和知識。」陳嘉儀表示,由於學生反應熱烈,完成這個初次體驗後,校方遂正式在多元智能課增設恆常的電繪班,讓高年級的學生參與,視藝科亦同步把相關的學習元素,帶進課堂。
多輔助工具 畫錯隨時修正
在公餘時間也有研習電繪的李婉晴認為,電子美術創作,將是未來趨勢,「學生除了要學習傳統的繪畫、素描、立體創作之外,我相信因應科技發展,電子美術、電繪也將會是其中一項需要掌握的技能」。
然而,正慧小學並沒有把電繪變成單元主題,反之,透過教學設計,把學習重點融入不同的課題之中。以自畫像為例,李婉晴稱,以往學生需要一筆一筆去繪圖,不容易處理,但結合電繪後,學生只需要拍一張個人照,並配合App,便可按着相片圖層,輕易把自己的樣子描出來,然後打印成實體作品,再運用顏料塗色,最後還加入其他物料做裝飾,那學生便可一次過感受不同媒介的創作樂趣。
面對一眾「數碼原住民」,陳嘉儀和李婉晴異口同聲說,他們對電子美術的吸收速度比想像中快,部分學生的電繪作品更勝傳統手繪,「有些男同學,你要他坐定定以廣告彩作畫,他未必得,但用平板電腦繪畫呢,他的專注度卻很高,而且也畫得很好」。
陳嘉儀相信,這是因為電繪較容易為學生帶來成功感,「App內置了很多輔助工具,例如各種顏色、不同的筆觸,就是不小心畫錯了,只要按『返回鍵』,就可以馬上修正,比起傳統手繪,更快和更容易建立成功感」。
她續指,當學生在視藝科掌握到電繪的基礎技巧後,更延伸到學校其他創作活動上,「六年級要設計畢業班服,又或是需要製作大型打氣紙牌時,同學都會運用電繪,以便隨時修圖或大量打印,毋須再逐張繪畫」。
自從正慧小學在視藝科引入電子學習模式,學與教的效能均全面提升,「現在我們每一個課題都會運用電子工具作輔助教學,有時用於建構創作意念、蒐集資料;有時直接用於創作過程;有時則用於學生互相評賞」。李婉晴說,假如沒有電子工具輔助,相信整個學與教的效率也沒有這麼高。
教學提升 非取代傳統課程
雖然電子學習環境有其優勢,惟兩名教師再三強調,學校推動電子美術,並非要取代傳統視藝課程。陳嘉儀斬釘截鐵地說:「有些課題如陶藝、剪紙等,電腦不可代勞。」李婉晴亦補充,有些創作經驗,亦只能從手繪中得到,「在電繪世界,想取得心水顏色,只要輸入一個編碼就可以,但做實體創作,就要不斷『溝色』、不斷嘗試,而從中亦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帶來驚喜,這些都是在電繪經驗不到的」。
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執委暨「視覺藝術教師表揚計劃」統籌梁崇任老師也認同,電繪和手繪是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兩個不同的取向,而且傳統藝術創作有其價值,不會被淘汰,「傳統的中國畫或西洋畫經歷了多個世紀留傳,所以即使有更多新媒體面世,我相信它們也不會被取代」!
■專家之言
電繪易學難精 建議先學手繪
從事廣告創作及藝術設計教育多年、本刊「童繪遊樂場」專欄作家廖志雄(Bondi)說,按他觀察,家長普遍仍是支持子女學習手繪多於電繪,「大家始終都擔心電子產品誘惑太大,的確,我見過不少學生,當初購買平板電腦的原意是學繪畫,但最終卻用了來打機」。然而,作為爸爸的他,卻贊同孩子多一技傍身,「以前電繪是一門比較專業的技術,但隨着時代進步,這個媒介的接觸面愈來愈廣闊,甚至進入學校,小朋友掌握了,對處理視藝科功課,甚至將來投身社會工作,都有幫助」。
或許很多人都有錯覺,以為在電繪世界,人人都可以做「畫神」,但其實不然,「電繪可說是易學難精,要畫出高水準的作品,同樣像手繪一樣,需要下苦功練習,沒有一步登天這回事。况且精於電繪的人,往往本身都有一定的美術造詣」。而那些對繪畫毫無經驗的小孩,Bondi則建議先學手繪,後學電繪。
助小孩鍛煉手眼協調
他解釋,手繪由點、線、面以至調色,孩子都要自己去處理,過程中亦有助鍛煉手眼協調和小手肌;相反,由於電繪App內置了大量工具,優點是很方便,但就省略了很多繪畫步驟,不利基本功的訓練,「電繪很多時連草圖都不用起,只是用觸控筆把圖片重新勾線,純粹臨摹,對初學者提升繪畫技巧幫助不大」。
■學童心聲
上色無壓力 惟欠缺觸感
12歲的Hayley(圖),自6歲起在畫室習畫,1年多前接觸電繪後,自此已很少在家「開壇」畫畫,「因為電繪實在太方便,一支筆(觸控筆)、一部平板電腦就可以畫,如果畫實體畫,我就要拿很多工具、顏料出來,比較麻煩」。她又謂,電繪不單事前準備工夫少,創作過程亦相對輕鬆,「畫實體畫,顏色塗得不好或出界了,很難補救的,但電繪呢,隨時可重新再來,壓力沒有這麼大」。
但被問及會否放棄實體創作而全程投入電繪的懷抱,小妮子又說不會,皆因手繪也有其樂趣,「我覺得電繪都有限制的,例如它沒有質感。假如用傳統方法去畫草地、花朵,我可以用顏料營造凹凸的效果,雖然在視覺上,電繪都可以調校顏色深淺、光暗,做出3D的效果,但你始終摸不到凹凸感,屏幕是冷冰冰的,欠缺觸感」。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