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常聽到有父母表示,每當自己主動關心子女、噓寒問暖,他們卻往往表現漠不關心,冷待不理睬。筆者嘗試從幾點剖析箇中原因和分享一些應對方法。
1. 自說自話,不聽子女內心話
曾經見過有些父母,總是不自覺地滔滔表達自己對子女的期望或要求,沒有耐心聆聽子女的想法。久而久之,子女覺得不受尊重和關注,慢慢疏遠父母。所以與子女溝通時,父母可先放下固有觀念和看法,多聆聽及關懷子女的需要,按情况再給予提示。當父母願意和子女「有商有量」,子女自然會感到父母的尊重和接納,也更樂於分享自己的事情。
2. 少比較,多陪伴
有些父母很自然地拿自己子女與別人子女比較,難免招致抗拒。子女覺得父母只懂欣賞別人的孩子,忽視自己付出的努力,間接導致關係惡化,不願接受父母的關心。筆者建議父母安排與子女獨處的時間,當中避免說教,而是盡量陪伴子女做他們喜愛的事情,如一起製作喜歡的食物、玩遊戲機、外出睇戲等。既能鞏固親子關係,又可以一同享受親子玩樂的時光。
3. 尋找溝通時機
相信大家也知道,合適的時機和環境有助與別人溝通。同樣地,父母需要營造合適的時機與子女溝通。筆者建議在一起玩樂過後,父母先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鼓勵子女表達剛才活動的感受和體驗。父母亦可以提出下次一起活動,甚至邀請子女主動建議活動的內容。久而久之,孩子知道父母樂於陪伴自己,願意敞開心扉分享心事。
4. 適當放手,讓孩子成長
當子女日漸成長,在青少年期會抗拒父母的「囉唆」和說教式溝通。父母除了是子女的照顧者,還有責任輔助孩子成長。家長應嘗試聆聽子女的觀點和相信他們的判斷,信任子女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事情。父母有時要適當地放手,容許子女犯錯,讓他們從失敗中汲取經驗,父母再適時介入支持和指導,助子女面對日後的難題,這樣才能真正成長。
5. 避免一言堂
筆者遇到一些父母,經常擺出權威的模樣,在子女面前「凡事只有我是對的」,忽略子女的感受。這種「一言堂」的溝通方式,只會令子女煩厭,寧願默不作聲或變成「一言九頂」的孩子。筆者鼓勵家長嘗試放下自己的成就,做孩子的朋友,讓他們認識到父母願意聆聽自己的心聲,才更願意表達自己。
6. 避免過量催促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性格和特質,人人學習步伐也不同,有些孩子做事會比較慢熱。作為家長,必須了解孩子個性和能力,循序漸進指導,否則拔苗反而無法助長。例如,當孩子經常做漏功課,父母可嘗試教導孩子訂立時間表,利用便條做任務清單提醒自己,協助他們培養自理能力,毋須事事要父母催促。
最後,無論是父母或小朋友,都需要有適量的私人時間,父母要容許大家有me time。俗語有云:「吊頸都唞下氣」,我們再忙也要為自己充電。所以父母見到孩子放學回家發呆或無所事事,建議不要立即喝罵「仲唔去做功課」、「做乜咁懶」;嘗試想想孩子是否經過一整天的學習而變得很累,容許他們休息一會或做一些喜歡的事。筆者相信良好的雙向溝通定能促進彼此的關係,子女也不會抗拒父母的關心!
文:鄧桂珊、陳愛珠(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黃傳經學生發展中心助理主任幹事)
作者簡介: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重視個人身心發展,以及健康的親子和家庭關係。青年會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傳、康樂體育等發展,彰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