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小朋友很喜歡幻想,當你看到一兩歲的小朋友模仿父母的動作,鼓着小嘴呱呱的自言自語,然後哈哈大笑,大家都會很好奇地問,他在想什麼?他何時學懂這樣做?正正因為小朋友看過、聽過甚或接觸過,很自然就模仿起來。
然後,三四歲的孩子,開始扮大人,表情多多,模仿成人的語氣,又會創作情景,甚或一人分演兩角,把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表達出來;有些情景很熟悉,有些就好像電視劇或日常生活的情節;因為小朋友喜歡把所見所聞結合幻想,盡情地演繹出來,大人們往往被逗得啼笑皆非。
人大了,規範多了,學規矩,這樣不對,那樣不好,孩子變得拘謹,學習尋找成人心目中的答案,於是言行變得小心、怕犯錯。日常生活最好不要改變太多,愈少改動,愈少問題,久而久之,創意埋沒了。
可以想像,這樣的生活剩下一個個規律化的流程;但同時,孩子愈難面對轉變,愈難適應瞬間萬變的社會。
教師按主題 設計不同體驗活動
作為教育工作者,正是要幫助學生面對未來世界。從去年創校以來,我們每月都會為學生舉辦「主題日」,當天或那一個星期,學生不會跟固有的時間表上課,教師會按主題,設計不同的體驗活動,讓學生探索、嘗試、參與、互相協作、解難,溝通及分享。教師起初最擔心的是如何讓學生接受改變,特別是一些行為較為偏執的學生,他們往往會因為未能適應新事物或流程改變而情緒波動。猶記得一名女同學,原先都能跟着活動編排參與活動,怎知道回到課室,她突然哇哇大哭起來,原來她發現喝水時間被「佔去」,水樽還是裝得滿滿的,由於她未能有效地表達,經過教師耐心的溝通下,再給她空間喝水,她才平靜下來。原來,我們看似簡單的一件事,但對於別人來說,是何其重要。
鬆獅蜥午餐是一盒蟑螂
這一年,我們安排的主題日,更加別開生面,而且更能挑戰學生的適應力。當中一個「動物日」實在超乎大家想像。原來學校的徐老師在家除了飼養貓狗外,還有一些稀有的小動物,包括2呎長的「鬆獅蜥」、「蓋勾亞守宮」、「南美角蛙」等,當他計劃帶這些小動物回校作介紹活動,大家都很期待,也擔心他如何安全地把小動物運送回校。當天很多學生及教師都很有興趣認識這幾個「新朋友」,但有些則已經被嚇得目瞪口呆。最深刻是當大家發現鬆獅蜥的午餐是一盒裝得滿滿的蟑螂——杜比亞蟑螂,簡直不能置信。我相信學生和我一樣,從沒有機會親身接觸過,感官的刺激多麼深刻,記憶特別強。
上星期剛完成的主題日——「貧窮日」,每個學生都需要學習如何運用勞動力掙取報酬,獲得資源就可做衣服取暖。教師把學生按班分組,每隊組員都需要合力運水,用一個小量杯盛水,然後走到放在最前方的大膠桶內,桶內有兩條線,一條標示「貧窮」,一條標示「富有」。過程中,你會發現學生由不大理解,到緊張得咬牙切齒,興奮大叫的歡呼聲,實在非常有趣。最破格的是當天有雷暴,籌備的教師看到了天氣預報,於是把活動由室外場地移至有蓋停車場,但萬萬想不到,停車場變成了競技場,小小的空間讓大家玩得更加投入。
我感謝這群充滿無限想像力的團隊,把大家幻想出來的點子逐一實踐,讓學生從小就在不設限的氛圍中成長,讓他們經歷更多的不可能。
文:譚蘊華(東華三院包玉星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從事特殊教育工作逾廿載,深信特教孩子一樣各有潛質,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尊重多元」的精神。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