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學習有兩方面,一是提升能力,二是培養興趣。我們很着重提升能力,卻往往忽略培養興趣。何以見得?請嘗試在下面填充題的橫線上加入適當的詞語。
「明天掛八號風球,學生___上課。」
依筆者的經驗,大部分人的答案是「不用」、「毋須」。這是否意味着我們只是為了需要,才迫不得已去上課?如沒需要,則可免則免?那麼,有什麼更正面的答案?也許是「不可以」。「真可惜,八號風球,學生不可以上課,大家都很想到學校去。」可見,我們日常言談間,潛移默化,傳遞了什麼信息給學生?給予他們對上課的是什麼評價?上課是出於無奈,還是一件值得嚮往、期盼的事情?
「你打機真勤奮」
另一個例子,筆者很喜歡看書,會隨身攜帶書本,在有空時拿出來看。遇到朋友,他們就會說:「你真勤奮!」、「很努力!」筆者通常這樣回覆:「我不是勤奮,我真的很愛看書。就如一個人喜歡打遊戲機,夜以繼日地打,你不會說『你打機真勤奮』吧!」
「勤奮」假定了是為了其他原因去閱讀,而不是閱讀本身帶來的樂趣。為何閱讀不可以是休閒的消遣?更甚者,有一次筆者在看書,服務員走過來搭訕,問:「考試嗎?」
有家長問,學生反覆看同一本圖書,該怎麼辦?的確,家長要引導學生認識不同類型的圖書,拓寬視野。然而,當學生反覆閱讀時,是否正表示他們對圖書感到興趣,陶醉其中?如是,我們應該鼓勵,支持他們建立閱讀習慣,還是干預?如果閱讀是任務,學生由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任務達成。但是,如果閱讀是享受,為何學生不可一看再看,細細品嘗書中的一字一句?
假如煲韓劇要寫報告……
我們常常要求學生做閱讀報告,評估學生能否找出書中內容要點,以提升他們閱讀理解能力。然而,就培養興趣而言,做閱讀報告是否合適?假如讀者愛看韓劇,興致盎然。但是筆者要求讀者,每看一齣韓劇後,都寫一篇閱讀報告(目的是評估讀者對劇情重點的理解),讀者對韓劇的興致會怎樣改變?會否繼續追看?或許,讀者會與朋友分享最近有什麼韓劇好看。但是,我們讀完一本好書,會否很興奮找家人朋友分享?「聊書」有否成為我們生活習慣中的一部分?
就提升能力,我們會要求學生寫出一篇文章,看他能否做到。可是,對於培養興趣,我們主要看學生會否自發寫文章。如果學生喜歡寫作,樂於用文字表達,自然想把生活感受寫出來,是自願去做的。最後的例子,筆者常問學生:「你有沒有看書?」學生通常回覆:「無時間。」筆者追問:「如果明天突然放假,你會做什麼?」學生會答「逛街」、「買東西」、「睡覺」等,為何就沒有「看書」?
文:林浩昌(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