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雞媽媽:應使得使 使得自在

文章日期:2023年08月29日

【明報專訊】男孩窮養鍛煉獨立,女孩富養增長氣質?坊間對這類題材有很多討論,但老實說自己從沒被說服過。總覺得,只要懷抱平常心,真誠生活就好。更何况,這是哪門子的性別定型啊?

但是家庭的金錢觀,確實牢牢長在我們身上。我成長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基層父母拼命掙錢提供溫飽,爸爸除正職外,還兼差開計程車和送外賣,媽媽則在工廠當女工,日日埋首衣車。還記得某夜她加班後,竟在巴士上被扒手割破手袋偷走辛勞所得,回家又氣又累,哭得撕心裂肺,真是窮人的夢魘。猶幸是,跟同時代很多香港人一樣,我們都坐上了經濟起飛的那條船,物質生活慢慢改善。

慳儉是美德 還是無形桎梏?

這樣長成的我,認定慳儉是美德。念中學時好友來訪,我先引領她參觀老爸的絕活:這部冷氣機不用錢啊,是別人丟出來我爸修好的!兩張書桌也是街上檢來的,翻新得不錯吧!我還「同場加映」自己手作的真皮筆袋,來自人棄我取的穿洞梳化。好友一句「虎父無犬女」,我立即樂開花。

可是幾年後我出來工作,要採訪高級時裝店,站在光潔的玻璃門前窺看裏頭的大氣佈置時,突然萌生一種怯——彷彿自己不屬這裏,進去會被看穿。此前我曾多次經過,卻一直過門不入,從前以為那不是「我的茶」,卻沒想到竟是自卑。這才發現,基層生活留給我的,不獨是美好的惜物觀念,還有一種桎梏,只是我不自覺而已。

追求自己的生活 別為享受而內疚

真是重要的自我體察,從此我有意識地嘗試克服那種無形約制。我的生活方式依舊,但努力不被侈華的生活方式嚇怕;間中享受也不必內疚,即使負擔不來,只要能夠自在地欣賞就好(或不欣賞也好),重點是我是自由的。當然,我的「慳妹」個性也透過身教承傳給孩子了,所以有時候也會起意一起體驗,像是今天不如不去茶餐廳,來個英式下午茶?畢竟,試過了才能分辨那是否自己追求的生活,又或者其他生活方式更令自己愜意?

八月,我們一家搬到加拿大念書,正是這種生活實踐的新考驗。孩子把商品上的標價,一一換算為港元甚至新台幣,然後咋舌。未來的學習,是一方面建立對這邊物價的認知,另一方面慢慢「脫敏」,尤其不要再自虐地把它換算成新台幣。

要「應使得使」,也要「使得自在」,前者是老爸從前給我的家庭教育,後者是我對自己和孩子的期許。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4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