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課程發展議會於2017年修訂《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將「大自然與生活」列為重要的學習範疇之一,可從觀察大自然各種現象,學習科學的概念。疫情後,讓幼兒多親近自然和體驗自然,更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研究表明,在相對熟悉的環境中直接、持續地體驗自然,是幼兒身體、情感和智力發展的重要來源。
探索社區動植物生態
大自然的環境既是動態,也充滿秩序及和諧,是生活與學習的重要資源。讓幼兒享受在充滿吸引力的戶外環境中與大自然聯繫,能夠為幼兒自主探索大自然提供物理基礎與心理基礎。教師需要具備能力設計多元化活動,帶領幼兒用多感官探索,以及培養愛護自然的態度。
幼兒在大自然中觀察和體驗自然生物及有趣的現象,是學習自然科學的好機會。筆者建議教師帶領幼兒參觀不同類型的生態環境,以增潤幼稚園課程中關於探究大自然的元素。例如參觀小型生態園,幼兒會主動觀察水車的轉動,對浮在水面的植物提出疑問,也會對小池塘產生的氣泡有興趣。在心理基礎的驅動下,幼兒能對「生態」或者「水的流動」的概念產生興趣。教師也可鼓勵幼兒探索社區中的大自然,例如身邊常見的草地生態系統和動植物生態系統。
除了運用大自然的資源探索自然科學,幼兒教師亦可讓幼兒感受大自然與生態系統相互依存的關係,進而培養尊重、欣賞與愛護大自然的態度與情意。例如在幼稚園建立小型龜池收養棄龜,室內栽培植物,觀察學校附近的動植物,尋找蝴蝶產卵的地點,研究小型魚菜共生系統,以欣賞大自然的美好。幼兒教師可以運用「體驗式」的教學策略,支持透過觀察、發現、提問、實驗和資料蒐集,幫助幼兒研究我們與大自然的關係。
多感官教材 誘發好奇心
在教學策略方面,幼兒教師亦需要讓教學變得更互動,例如尊重幼兒感興趣的項目及適時讓幼兒有分享的機會。教師還要具備想像力及創新思維,為幼兒設計多感官學習體驗材料,包括運用大自然材料來設計教具教材,提高幼兒探索大自然的好奇心及觀察能力,有助日後發展對自然學科的興趣。
幼兒天生對大自然充滿好奇心,幼兒教育工作者需要進一步裝備自己,引導幼兒運用各感官觀察自然及表達探索的過程。所以,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為現職幼師開設「連接幼兒與大自然」教師專業進修證書課程。課程基礎源自教大幼兒教育學系與幼兒發展中心合作的優質教育基金計劃,其研究成果包括「體驗式生態系統學習模式」及以「幼兒為中心」的大自然校本課程。
如欲了解更多,可瀏覽網頁:
www.apply.eduhk.hk/pdp/zh-hant/programmes/cwp020
文:胡馨允(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