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西方有一諺語:Doctors make the worst patients(醫生乃最差的病人);同樣地教師是否最差的學生呢?
一些從事人力培訓的朋友對培訓教師也會卻步,他們認為教師不好學、不虛心、不尊重講者,差不多所有壞學生有的表現都可以在教師身上找到。不知一眾教師又覺得自己是否一個「好學生」呢?
其實教師們是很渴望成長的,只是現在最流行的講座形式和以技能為本的培訓與教師的需要嚴重脫節,才會造成教師不好學的假象。
教育是一種極需要在職培訓的行業,就如律師、醫生,必須要跟師父才能有進步。而教師最需要學習的就是「人」;筆者想引用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的learn from people (跟人學)、learn about people(認識人)和learn with people(共學)來分享教師成長的三個方向。
虛心學習 了解學生需要
■Learn from people(跟人學)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好的榜樣有值得學習之處,壞榜樣也可引以為鑑;無論是什麼資歷或背景的教師,總有值得我們借鏡的地方。教師必須放下自己的尊嚴,虛心向同道學習,否則只會故步自封,不進則退。
我鼓勵教師多開放教室,不要視自己的課堂為生人勿近之地,在校內可以推動同儕觀課的文化,在校外參觀友校教師課堂,從不同教師和不同學生背景中,找到新的亮光。
只要教師放下批評的陋習,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師父。
■ Learn about people(認識人)
教師是關於培育人的專業,因此大多數的培訓都是有關教學方法、如何提升教學效能、掌握最尖端的教學趨勢,但這些技巧不能抽離了培育的對象——學生;教師要改善教學,是取決於認識學生的深入程度。
我們如何描述學生?一代不如一代?欠缺上進心?又或許年輕本身就是錯?
當教師發覺應對上一代學生很有效的方法變得愈來愈無用時,當X世代、千禧代都不足以形容我們的學生時,就是提示我們需要更深入地認識學生的時候了。近來興起了emerging adult的觀念,形容在互聯網世代成長、18至29歲的年輕人,他們從小就獲取海量的資訊,但成長蛻變期也特別長;教師能否設身處地明白他們的學習需要,以最適合他們的模式引導他們學習呢?
只要教師真正認識學生的需要,教學方法才會更貼地。
■Learn with people(共學)
Parker Palmer提出we teach who we are,與華人文化的身教相似,教師個人品格就是我們的教材和教學內容,團隊精神、人際關係等的品格成了未來致勝的關鍵。只有活在緊密合作群體之中的教師,才能展示真實的溝通和協作能力。教師團隊是否能坦誠分享?除了有師父之外,是否也有一起成長的伙伴?強大的教師團隊並不會自然出現的,是需要有人悉心栽種的。
只有重視群體的教師,才能培育重視人的學生群體。
教師的成長在於對人的學習,當AI已經可以使資訊變成唾手可得的知識,人也必須回歸學習成為人才可以真正迎向未來。
只有教師成為一個「好學生」,才可以成為一位好教師。
文:杜一選(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