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孩子心:聽聽孩子「言外之意」

文章日期:2024年02月13日

【明報專訊】媽媽對兒子的「選擇性發言」感到非常懊惱,因為兒子只會說他有興趣的事情,例如遊戲機、足球比賽、同學的笑料,都會滔滔不絕地與媽媽分享。但當媽媽問兒子的想法,例如「這件事你有什麼想法?」「你在學校學到什麼?」「你覺得這次考試怎樣可以進步?」兒子卻只會說「不知道」、「不記得」或者直接走開。

媽媽覺得兒子太懶惰,不願意動腦筋去思考問題,於是媽媽藉着逛街、坐車、看新聞等,要兒子表達對身邊事物的看法。例如「你說說對這則報道的想法?」「你對這句海報上的標語有什麼意見?」希望兒子能夠建立主動思考的習慣。

怕想法被糾正 下意識拒回應

但是,這個方式,兒子顯得不太受落。面對媽媽的提問,他仍然立即回答「不知道」。媽媽因此而生氣,常常教訓兒子,很擔心他這種消極的態度會影響學習表現。

孩子的心是很敏感的,當他感到對話中帶有目的,內心也會產生張力,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他害怕自己的想法會被糾正,所以下意識拒絕回應來保護自己。這種交流讓孩子感到不自在,他們心裏總希望與父母自然地交流,而不是一種帶有標準答案或有所要求的對話。

然後,我問:「兒子最近與你分享了什麼事情?」

媽媽說:「一次他與表哥食飯後,不停跟我說表哥怎樣厲害,他在大學讀什麼科,將來打算做什麼工作……他說別人的事情就很流暢。又像昨晚,他說今年要自己寫敬師卡,吩咐我不用替他寫……」

許多時候,雖然孩子在說別人的事或者聽起來平平無奇的事,其實可能是反映自己的感受。

把握機會 肯定孩子良好動機

我跟媽媽分享,她可以試着這樣回應:「我聽到你好欣賞表哥,你都想自己將來好像他,是嗎?」兒子對他表哥的仰慕,亦表示他對自己的期盼,希望自己都像表哥這樣有能力、有遠見。

「你很有心,想自己親自寫卡,我很欣賞你!」兒子今次以行動去向教師表達感謝,媽媽要把握機會肯定他。

聽孩子分享,我們可以留意他們的「言外之意」,就是深層的意思,藉此發現孩子內心良好的動機,讓孩子從別人的欣賞中發現自己更多。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8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