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學活用:體驗式學習 不一定上山下海 玩「蚊、蛙、人」遊戲 理解食物鏈

文章日期:2024年03月12日

【明報專訊】自2000年教育改革以來,教育局一直提倡「體驗式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學界亦致力配合,不斷為學生創設多元化的學習經歷。但林林總總的活動,怎樣才稱得上是有效能的體驗式學習呢?是否必須讓學生走出課室,上山下海?或者每課堂都要設計得像繽紛嘉年華模式般,皆大歡喜呢?

有學者指出,體驗式學習的重點不在於活動形式和時間長短,最重要的,是教師能否對準教學目標,對焦學生的需要,並在活動過程之中,引導學生發現及反思,產生學習的元素。

文︰沈雅詩

教改其中一個重要環節,是推動「全方位學習」,希望學校多讓學生在真實情景中,透過體驗式學習,獲得知識、掌握技能及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促進全人發展。這十多二十年來,各類體驗式活動如雨後春筍般在中、小學湧現,然而,多姿多采的活動背後,也使部分教育工作者感到迷茫。「我曾經有好一段時間,愈做愈懷疑人生。我經常質疑自己所辦的活動,究竟是否真的帶來學習。」五邑鄒振猷學校校長鄭麗娟說。

設計活動 要定明確課程目標

在鄭麗娟30多年教學生涯中,不論是當教師、課程發展主任、副校長,以至今個學年升任校長,她都熱中於體驗教育,「最初我推體驗式學習時,什麼都不懂,純粹覺得,學習不應該只停留在紙筆課本那麼單向,以致我不斷去想,如何能令課堂有趣些,吸引些,學習模式更多樣化」。於是在不同崗位上,她都積極引入活動,但漸漸地,她開始心生疑問:「當我不斷去追求,活動要好玩,氣氛要熱鬧,能令學生感覺開心,但我做了這些,是否就一定有學習發生呢?還是單單把大家的情緒推得高漲而已?」

究竟理想的體驗教育,應該具備什麼元素?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講師江浩民(Raymond)表示,最重要是活動能同時涵蓋體驗和學習兩部分,「體驗元素是必須的,但又不能單純只得體驗,體驗是需要促進學習,兩部分需要相輔相成」。

學習什麼,亦是關鍵。

Raymond說,教師在設計活動時,需要設定明確課程目標,期望能讓學生在過程中,學到什麼,「教師應該是就着某個目標,去提供相關經歷給學生去體驗。假如活動沒有訂好目標,那就只會為學生帶來漫無目的之體驗」。

小學「打工假期」 做幼園助教

為加深對體驗式學習活動的了解及帶領能力,鄭麗娟在上學年以兼讀形式,攻讀教大「體驗式學習活動領導文學碩士課程」,雖然她還未畢業,但已急不及待把課堂所學到的,帶回去學校實踐,包括修正該校近年持續推行的「打工假期」校本體驗活動。

鄭麗娟透露,自2021年起,學校每年暑假都會招募10多名五六年級學生,到鄰近幼稚園擔任兩個星期的小助教,協助幼師照顧新入學的幼兒。她坦言,當初是抱着「服務學習」的心態去策劃這個活動,相信透過服務他人,學生會有得着,但至於想學生具體學到什麼呢?則沒有詳細擬定。但現在,就會更加有針對性,「我們轉向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想想孩子們最需要學什麼,然後再切入」。她說,同工們都察覺到當今的孩子往往比較自我,欠缺同理心,責任感不足,也容易放棄,而溝通協作能力,亦需要有提升。

找到焦點後,整個體驗活動便變得不一樣。「坦白說,以往做校外服務,會比較重視結果,因為孩子是代表學校提供服務的,總是擔心他們出錯,會影響校譽。之前,為免他們『返工』遲到,我們每朝早都會提前集合,然後才帶他們到幼稚園。但既然現在我們清晰知道,是想小朋友學習有責任感,於是取消了集合的安排,同學需要自己上班、拍卡、簽到;另外,以前學生做服務時,都有我們的老師在旁支援,那小朋友便沒那麼容易出錯,但現在,老師仍會在場,但就不再出手協助,只是觀察學生如何獨自應對問題。」

給予學生空間 每天反思交流

Raymond也認同,教師在帶領體驗式學習活動時,給予學生空間是十分重要的,「其實老師不需要過度參與、準備,無疑這樣做,小朋友是可能會在過程中出錯的,但這樣,反而令他們有機會檢視自己的不完美,繼而修正,並累積經驗,用於將來」。

由此可見,引導學生發現及反思,才是教師在體驗式學習活動中,最重要的角色。「以往的『打工假期』,我們會待整個活動完結後,才跟學生一起反思。但其實更理想的做法,是每天都有反思交流的時間,包括讓學生分享當天感受、在工作上遇到的困難,然後老師給予口頭回饋和建議。這樣的反思,意義更大,因為同學仍有機會在活動中作出修正。」鄭麗娟說。

說起體驗式學習活動,不少人會即時聯想到課外活動,或是以為一定要走出課室,甚至上山下海。鄭麗娟指出,它其實是一種學習模式,也是一種教學策略,能應用於日常課堂之中。例如處理高小常識科關於「食物鏈」、「生態網」等課題時,該校教師為把抽象概念變得形象化,便讓學生在課堂玩「蚊、青蛙、人」的體驗遊戲,「其實即是『包剪揼』,只不過用象徵『蚊』、『青蛙』、『人』的肢體動作代替『包』、『剪』、『揼』。玩法是蚊可叮人,青蛙能食蚊,人則會吃掉青蛙,藉此解釋三者是食物鏈的關係」。當學生明白什麼是食物鏈後,每人再扮演地球上不同的生物,教師會先利用毛線把相依附的生物連結起來,學生便會慢慢見到一個逐漸變大的線網,之後再因着不同的情景,例如因為政府填平濕地作城市發展,教師遂把受影響的生物移走,部分線網隨即被剪斷,「在活動之中,小朋友會親身經歷到生態網中的生物,是如何環環相扣,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相信孩子這樣學,會比起純粹讀課本,看圖片,印象更加深刻」。

對準焦點 毋須花長時間

然而,眾所周知,香港的課時十分緊絀,教師在課堂真的花得起時間這樣「玩」嗎?Raymond笑說:「『高手』帶體驗式學習活動,不一定要用很長時間,只要能夠對準教學目標,學生很快便會有體會,然後老師就可以帶學生去反思,接着再做輸入。」鄭麗娟補充:「我反而覺得,老師應該分辨好哪些需要深入去教,哪些略略教就可以,而並非每一課都花相同時間去處理,我對這種教法有保留的。」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2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