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講你知:家長們學習站後一點

文章日期:2024年05月21日

【明報專訊】當子女踏入青春期,家長難免忐忑不安,一方面期望子女能夠成為獨立的「小大人」,另一方面又擔心他們按自己的方式行事會碰釘。家長可以怎樣調整與子女的相處模式,更有效引導子女成長?

自從回復全日制課堂後,學校紛紛安排境外交流活動,不但能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也能幫助家長學習「適時放手」。我們其中一所「感講伙伴學校」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下稱「堅二」),亦在本月為全校小六學生舉辦了「日本畢業探索之旅」。在6日5夜的旅程中,教師及導師以「促導者」身分與學生同行,在必要時提供引導和鼓勵,其餘時間學生都需要揹住大背包,在日本富山縣分組完成不同任務,包括學習茶道、傳統舞藝或捕魚,學生更需要與組員蒐集資料和討論,自主決定其中一天的行程!

小學生日本團 自備行裝分組挑戰任務

在過去3年,我們一直與堅二深入合作,透過支援家長和教師掌握「社交情意教育」及「善意溝通」理論,促進親子、師生及家校關係,提升學生身心靈健康,其中着重親子平等發言的「善意溝通家長日」更成為了很多學校的範例。在今次「畢業探索之旅」前,JUST FEEL團隊也透過家長晚會和打氣卡,幫助堅二的家長放下擔憂,成為學生的同行者。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是不少家長的寫照,萬一孩子遇上困難,家長總是立即找辦法解決。可是,當孩子慢慢有能力面對生活上的挑戰,我們還應該替他們擔憂,替他們解決問題嗎?這樣做,可能令孩子難以獨立,過分依賴家長。

在出發前的家長晚會上,我們與堅二的家長分享,一直站在孩子面前為他們解決問題,家長們也需要學習站得後一點,鍛煉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抗逆力,這些也是學校與我們一直透過「社交情意教育課」裝備學生的能力。最近教育局推出《4Rs精神健康約章》,亦提到抗逆力是促進學生精神健康的要素!

以這次旅程為例,教師們早在課堂上講述了日本的預計天氣、行程,也提供了建議行裝清單。學生需要按清單上的指示,自己執拾和摺好衣物,放入大背包內,體會準備出發的過程;教師亦會擔當檢查員,出發前兩周已要學生交回背包,檢查有沒有遺漏。我們鼓勵家長不必事事代勞,學習放手,將「如果帶漏了怎麼辦?」的擔憂,轉化成「如果帶漏了,孩子就學會了一課」的心態,讓孩子承擔「自我管理」的責任,也有抗逆力面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挫敗。

家長教師從旁指引 任同行者支持者

當孩子真的遇到困難時,其實家長不用急於替他們解決,而是陪伴他們一起找可行方法,成為與孩子並肩前行的「同行者」。例如當家長發現孩子忘記將一些物資放入背包,毋須直接指出或替他們放好,可以引導方法讓他們自行發現,比如問一句:「你有沒有再覆檢一次背包內是否齊備所有東西?」當孩子發現錯漏,家長也可以與他們一同找出問題的源頭。

當然,家長可以成為孩子背後的「支持者」,默默關注孩子動向,並在孩子需要的時候送上支持和鼓勵。在家長晚會上,不少家長雖然早有覺悟要慢慢放手,但是未想到應該如何以新角色自處。因此,我們也為家長提供打氣卡,邀請他們在卡上寫上給孩子的鼓勵說話,以示支持。打氣卡將於旅程期間由教師轉交孩子手上,讓他們在異地也能透過文字感受到家長的關心。

家長們,讓我們一同學習放手,成為孩子的同行者和支持者,讓他們在困難中成長吧!

文:馬偉諾(「JUST FEEL 感講」項目主任)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2期]

相關字詞﹕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