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教育局早前公布加入「同理心」作為首要培育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希望學生能懂得易地而處,考慮別人的處境及感受,尊重不同的意見。父母或教師本身也先要有同理心,有時我們以為是為孩子好,但忘記了孩子真正的需要或感受,我們先要站在他們角度思考問題(換位思考),不加批判,正如西方有句諺語﹕Walk a mile in her shoes(穿別人的鞋子,走一英里的路)。
簡單來說,同理心(empathy)就是能感同身受。成年人處事往往會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少考慮他人的感受,當見到小孩跌倒時,通常會說:「不要哭了!沒事的!」長大了的我們已忘記當初那種痛,愈叫孩子不要哭,他們通常哭得愈厲害;當小孩不開心時,大人會上前安慰說:「不打緊!會過去的!」在教學方面舉例說,學生在測驗中取得80分,在教師角度來說,雖然不是100分,成績已算不錯,但對某些學生來說,卻是一個挫敗。際遇環境不同也會影響不同人的感受及價值觀。教師需放下成年人的身段,走進孩童的世界,感受他們真正需要,才可以完全理解。
童言無「技」 多引導鼓勵
態度是個複雜的心理過程,涉及情感、認知和行為之間的互動。認知是指個體對事物的知識、信念和看法,有時可透過楷模學習的過程,建立對某件事情的「看法」,那就是態度的認知成分。
同理心是需要練習的,同理心的語句也可以練習,教師可提供不同的情景,例如:父母偏心、兄弟姊妹間爭執、同學間意見不合等,引導學生代入不同角色中,讓他們想像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會有什麼感覺,把自己放在他人的立場,換位思考,想想為什麼他會這樣做?如果你是這個角色,應該說什麼?又想別人向你說什麼呢?所以教師有沒有「童你心」是十分重要的,遇事時要先穩定學生情緒再讓他們表達,但學生童言無「技」,他們的詞彙貧乏,又如何有效運用口語表達?其實可藉着角色扮演,引導學生用簡單話語及語氣、配合適當的態度去表達,多嘗試由對方感受說起,並多以「你」為句子的開頭:「你很傷心,不用擔心,我一直都在的!」、「你現在一定很難受吧!你想哭就哭吧!」、「你一定發生了什麼事?告訴我好嗎?」、「你需要我怎樣幫助你?如何讓你好些?」或者說句鼓勵話,讓他感受到被尊重及理解,再根據他的狀態及角度提供方法。
最後,我想用早前看過的一套電影的對白作結,就是「我未必幫到你,但我會陪住你」。別人幫不上忙,你會說出自己的需要或感受嗎?陪伴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我聽過有人分享:陪伴患有抑鬱症的人時,他訴說自己的事後,你回應說我理解,勸說想開一點,對方聽後,心想你是絕不理解,你怎可能理解呢?抑鬱者想法悲觀,所以才有負面情緒。如半杯水的哲理故事,誰不想樂觀正向面對一切?有誰想事情發生呢?每個人都希望別人對自己有同理心,不希望接收太多的道理,只想有人明白自己,否則覺得身邊人是在唱反調,樂觀正向的話語不合用,甚至令對方更難堪,怎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呢?
教師及家長們,希望你們先理解學童,和孩子一起培養同理心,以他人立場作出具體行動或適度的附和,當說什麼也不能改變事情時,可以做的就是陪伴及聆聽,甚至一個擁抱已勝過千言萬語。
文:盧麗娟(教育大同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4期]